Category: 負面新聞刪除

我該怎麼選擇負面新聞刪除服務公司?推薦 10 大公司

選擇「負面新聞刪除服務」公司是一個需要極度謹慎且深入研究的過程。必須首先強調:對於合法發布、真實且符合公共利益的新聞報導,要求「完全刪除」通常是困難甚至不可能的(尤其在保護新聞自由和公眾知情權的民主法治地區)。 這類服務的核心目標更常是「負面新聞的搜索結果壓制(Search Engine Suppression/De-Reputation)」和「網路聲譽管理(Online Reputation Management, ORM)」,透過合法合規的方式(如:發布正面內容、SEO優化、法律異議等)降低負面新聞在搜尋引擎結果頁(SERP)的排名。

以下將詳細說明選擇這類服務公司的關鍵考量因素,並提供10家在國際或特定區域具有知名度、以網路聲譽管理/負面內容處理為核心業務的公司供您參考(排名不分先後,選擇前務必自行詳細調查評估)。

第一部分:如何謹慎選擇負面新聞處理/聲譽管理服務公司?

選擇這類服務公司,請務必仔細評估以下關鍵點:

  1. 合法性與道德標準:

    • 核心原則: 絕對避免選擇承諾使用駭客攻擊、虛假版權聲明(DMCA濫用)、騷擾記者或網站主編等非法或不道德手段的公司。這不僅無效,更可能使您捲入法律糾紛,嚴重損害您的聲譽。

    • 詢問方法: 直接詢問他們打算如何處理負面新聞。合法的公司會坦誠說明其策略(如:SEO壓制、內容再優化、法律諮詢協助、尋求更正等)。

    • 承諾陷阱: 對「保證100%刪除」任何合法新聞的承諾保持高度懷疑。這通常是不切實際或涉及非法手段的紅旗。

  2. 透明度與溝通:

    • 清晰策略: 公司應能清晰解釋其處理特定負面新聞的具體策略、時間框架、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預期效果。

    • 定期報告: 了解他們提供進度報告的頻率和形式(例如:搜尋排名追蹤報告、新發布內容連結等)。

    • 溝通管道: 確認是否有專人負責您的案件,以及溝通管道是否暢通。

  3. 專業知識與經驗:

    • 行業經驗: 尋找在處理與您情況類似(個人、企業規模、行業類型)負面新聞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公司。詢問具體案例(在保護客戶隱私前提下)。

    • SEO/內容行銷專長: 成功的負面新聞壓制極度依賴專業的SEO技術和優質內容創作能力。確認公司團隊擁有這方面的深厚專業知識。

    • 法律知識: 了解公司是否具備基本的媒體法、誹謗法、隱私法知識,能判斷哪些內容可能有法律異議空間,並能與律師合作(或提供轉介)。

    • 公關敏感度: 處理負面新聞需要對媒體生態和公眾輿論有一定的敏感度。

  4. 服務範圍與方法:

    • 主要方法: 確認他們的核心方法是什麼?是側重SEO壓制、創建大量正面內容、建立權威網站/社群檔案、尋求來源更正/撤回,還是結合以上?

    • 客製化方案: 方案是否根據您的具體情況(負面新聞數量、來源、嚴重性、目標受眾)量身定制?避免「一體適用」的方案。

    • 監控工具: 他們使用什麼工具來監控您的網路聲譽和搜尋排名變化?

    • 涵蓋平台: 服務是否涵蓋所有相關的搜尋引擎(Google為主,但也需考慮Bing、Yahoo及特定地區引擎)和社群媒體平台?

  5. 時間框架與現實期望:

    • 過程漫長: 建立強大的正面網路形象以壓制負面新聞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數週至數月,甚至更長)。對承諾「立竿見影」的公司保持警惕。

    • 設定目標: 與公司明確討論現實的目標(例如:將特定負面連結擠出搜尋結果第一頁,而非完全刪除)。

  6. 定價與合約:

    • 透明定價: 要求清晰、詳細的報價單,了解收費結構(月費、專案制?)、包含的服務內容、可能的額外費用。

    • 避免巨額預付: 對要求一次性支付大筆費用以「保證刪除」的公司極度謹慎。合理的公司通常採用月費制或分階段收費。

    • 「不成功不收費」陷阱: 這類承諾有時隱藏著高額費用或使用灰色/非法手段的風險。仔細閱讀合約條款。

    • 合約審閱: 務必仔細閱讀並理解服務合約的所有條款,特別是終止條款、成果保證(通常不會保證特定排名或刪除)、保密協議等。如有疑問,諮詢律師。

  7. 信譽與評價:

    • 第三方評價: 在 Trustpilot、Google Reviews、BBB(Better Business Bureau,北美)等獨立平台搜尋公司評價,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和提及的具體問題。

    • 行業認可: 公司是否獲得相關行業協會的認可或獎項?(但需辨別獎項的含金量)。

    • 案例研究: 要求檢視匿名的成功案例研究,了解其方法和實際效果。

    • 負面新聞: 搜尋該公司本身的負面新聞或爭議,了解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聲譽問題。

第二部分:10家國際知名網路聲譽管理/負面內容處理公司參考(強調:非刪除保證,選擇前必詳查!)

重要提醒:

  • 以下公司主要提供合法合規的網路聲譽管理(ORM)服務,包括負面新聞的搜尋結果壓制策略。

  •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合法保證刪除所有負面新聞(尤其是合法報導)。

  • 此名單基於行業知名度、服務範圍和市場存在感列出,絕非背書或排名。每家公司的優勢、定價、擅長領域可能不同。

  • 您必須親自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根據第一部分列出的標準仔細評估,並獲取個別報價和方案。

  • 公司業務範圍和重心可能變化,請以其官方網站最新資訊為準。

  1. ReputationDefender (Now part of Reputation.com):

    • 簡介: 網路聲譽管理行業的先驅之一,現隸屬於更大的Reputation.com集團。提供全面的個人和企業線上聲譽管理解決方案。

    • 服務重點: 負面內容壓制(包括新聞)、建立正面內容、搜尋結果優化、社群媒體管理、評分與評論管理。擁有專有技術平台。

    • 優勢: 品牌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服務範圍廣,技術平台成熟。適合個人和企業客戶。

    • 注意: 作為大集團一部分,服務可能較標準化,需確認是否符合個性化需求。

  2. WebRto :

    • 簡介: 提供全方位數位行銷服務的機構,網路聲譽管理(ORM)是其核心強項之一。

    • 服務重點: 客製化的聲譽管理策略、負面內容刪除、危機管理、SEO、內容行銷、社群媒體管理。

    • 優勢: 將ORM與其他數位行銷策略(如SEO、內容)整合能力強,提供較策略性的整體方案。適合需要綜合數位行銷支援的企業。

    • 注意: 服務範圍廣,需明確溝通以ORM為核心目標。

  3. ORMB 全球網路聲譽管理:

    • 簡介: 專注於個人和企業線上聲譽管理的公司。

    • 服務重點: 負面內容移除諮詢(評估法律途徑可能性)、搜尋結果壓制(主要方法)、正面內容創建與推廣、聲譽監控與警報。

    • 優勢: 專注於ORM領域,提供較專門的服務,有處理複雜案例的經驗。

    • 注意: 需了解其具體的壓制策略和成功案例。

  4. BrandYourself:

    • 簡介: 最初以自助式個人聲譽管理工具起家,現也提供專業的託管服務(Pro Services)。

    • 服務重點: 自助工具(監控、簡歷優化等)和專業服務(負面內容壓制、深度個人/企業形象塑造、SEO優化)。

    • 優勢: 對於預算有限或情況不嚴重的用戶,自助工具是入門選項;專業服務則提供更深入的解決方案。介面通常較用戶友好。

    • 注意: 專業服務需與其團隊深入溝通需求。

  5. Igniyte (The Reputation People):

    • 簡介: 總部位於英國,專注於線上聲譽管理和隱私保護的國際公司。

    • 服務重點: 負面內容壓制與移除策略(強調合規)、企業與高階主管聲譽管理、危機預防與應對、內容策略。

    • 優勢: 在歐洲市場有深厚根基,國際化經驗豐富,特別注重合規性和策略性聲譽建立。適合有國際聲譽管理需求的客戶。

    • 注意: 主要服務企業和高階個人客戶。

  6. Minc Law:

    • 簡介: 美國一家專精於網路誹謗、隱私侵權和線上內容移除的律師事務所

    • 服務重點: 法律途徑移除虛假、誹謗性、侵犯隱私或版權的線上內容(包括部分新聞評論區惡意言論、部落格誹謗等)。也提供聲譽壓制策略諮詢。

    • 優勢: 擁有執業律師團隊,專精於透過法律手段(如發律師函、訴訟、DMCA、申訴平台政策)移除非法/侵權內容。 這是與一般ORM公司最大的區別。

    • 注意: 主要針對「非法」內容,而非合法新聞報導。 收費模式通常是律師費(按小時或專案),費用可能較高。適合內容確實涉及違法的情況。

  7. Remove Digital Footprint:

    • 簡介: 專注於從網路移除個人資訊和負面內容的公司。

    • 服務重點: 個人資料移除(資料掮客網站)、負面內容壓制與移除評估、搜尋引擎優化(降低負面內容可見度)、隱私保護諮詢。

    • 優勢: 特別關注個人隱私資訊移除,這常是負面新聞相關搜尋的一部分。

    • 注意: 需明確其處理新聞類負面內容的具體策略(主要是壓制)。

  8. Reputation Rhino:

    • 簡介: 提供個人和企業線上聲譽管理服務的公司。

    • 服務重點: 負面內容搜尋結果壓制、建立正面線上形象、SEO、內容創作與發布、社群媒體設定優化、評價管理。

    • 優勢: 提供較全面的ORM套餐,涵蓋從壓制到建設的各個方面。

    • 注意: 了解其客製化程度和針對新聞壓制的具體手法。

  9. Online Reputation Management LLC:

    • 簡介: 名稱直指核心業務,專注於線上聲譽管理。

    • 服務重點: 負面內容壓制(核心)、正面內容開發與推廣、聲譽監測、品牌塑造。強調客製化方案。

    • 優勢: 業務高度聚焦於ORM,可能提供較專注的服務。

    • 注意: 如同其他公司,需進行詳細盡職調查。

  10. CRISIS RESCUE GROUP:

    • 簡介: 「危機救援小組」常不是單一公司名,而是大型公關公司(如 Edelman, Weber Shandwick, FleishmanHillard 等)或專門危機管理/聲譽顧問公司提供的危機溝通與聲譽管理服務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 服務重點: 危機預防規劃、危機發生時的快速應對策略(包括媒體溝通、聲明發布)、線上負面輿情監控與引導、長期的聲譽修復與重建計畫(包含ORM元素)。

    • 優勢: 提供從策略溝通角度出發的全面危機和聲譽管理,結合媒體關係、公關技巧和線上壓制策略。適合面臨嚴重危機或需要最高層級策略建議的大型企業或公眾人物。

    • 注意: 通常是頂級服務,費用高昂。需尋找提供此類整合服務的知名公關公司或精品聲譽顧問機構。

第三部分:重要建議與替代方案

  • 優先考慮源頭處理: 如果負面新聞存在事實錯誤或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聯繫發布新聞的媒體機構,禮貌地提出事實依據,請求更正、更新或附加說明。有時媒體願意在查證後進行處理。如果涉及誹謗或隱私侵權,諮詢專業律師是必要步驟。

  • 投資於建設正面形象: 長期而言,持續發布高品質、真實、有價值的正面內容(專業文章、成就報導、社群媒體互動、公益活動、客戶見證等) 是提升網路聲譽最健康、最可持續的方式。強大的正面內容自然會稀釋負面新聞的影響力。

  • SEO 自助學習: 了解基本的SEO知識(關鍵字研究、內容優化、建立高品質反向連結)可以幫助您自己開始建設線上形象。許多資源(如 Google Search Central)是免費的。

  • 定期監控: 使用 Google Alerts、社群媒體監聽工具或專業的聲譽監控服務,及早發現潛在的負面內容,以便快速應對。

  • 慎防詐騙: 市場上有許多聲稱能「快速刪除」的騙子公司。堅持合法性、透明度,對過於美好的承諾保持警惕,永遠不要為了「刪除」而支付不合理的巨額費用或提供敏感資訊。

結論

選擇處理負面新聞的服務供應商是一項重大決策。請務必拋棄「保證刪除合法新聞」的迷思,將目標設定為「合法合規地壓制搜尋結果排名」和「積極建設正面聲譽」。仔細評估公司的合法性、方法透明度、專業能力、定價和信譽。強烈建議優先諮詢律師(如內容涉及法律問題)並考慮從源頭與媒體溝通。長期的聲譽管理需依靠持續產出有價值的正面內容和負責任的線上行為。

以上提供的10家公司是行業內較活躍的參與者,可作為您初步研究的起點,但請務必根據本文第一部分列出的詳細標準,親自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和比較,選擇最符合您需求、預算且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謹慎行事,保護您的權益和聲譽。

Read More

當公司被新聞媒體瘋狂報導「倒閉」該怎麼應對及刪除?

當公司被誤報「倒閉」的危機風暴:完整應對指南與成功案例

面對媒體鋪天蓋地卻完全失實的「倒閉」報導,即使公司營運一切正常,那種憤怒與無助感也足以讓任何管理者徹夜難眠。別擔心,這份指南將成為你的危機導航儀,帶你系統性化解這場風暴甚至轉危為機

「謠言如風,真相如根;風能撼樹,難拔其根。」 在資訊洪流中,唯有系統性行動與透明溝通能為企業紮穩根基。

⚡ 第一步:緊急應變黃金48小時(關鍵行動)

  1. 成立「戰情室」:

    • 立即召集核心團隊:CEO、公關/行銷負責人、法律顧問、財務主管、運營主管、IT/數位團隊。

    • 指定「唯一發言人」:確保對外口徑絕對一致,通常是CEO或公關總監。

    • 建立即時通訊管道:確保決策與資訊同步零時差。

  2. 徹底評估損害:

    • 鎖定源頭: 誰最先報導?是主流媒體、網路論壇還是自媒體?確認報導具體內容與傳播途徑。

    • 掃描擴散範圍: 哪些平台在轉載?社群媒體(FB、Line、PTT、Dcard)、新聞網站、論壇討論熱度為何?

    • 分析受眾反應: 客戶、供應商、投資人、員工有何反饋?恐慌情緒是否蔓延?

    • 評估潛在衝擊: 最壞情況對訂單、供應鏈、融資、股價、員工士氣有何影響?

  3. 火速擬定官方聲明:

    • 核心原則: 簡潔、有力、證據導向、態度堅定但專業。

    • 關鍵內容:

      • 開門見山駁斥: 「鄭重澄清:關於[媒體名稱]報導本公司『倒閉』之訊息,純屬嚴重不實謠言。」

      • 強調營運正常: 「本公司目前營運一切正常,財務穩健,所有業務、服務與訂單處理均如常運作。」

      • 提供佐證(可選但有力):

        • 「附上本公司[最近一期]銀行存款餘額證明(關鍵資訊可馬賽克處理)。」

        • 「歡迎客戶、夥伴隨時蒞臨[公司地址]參觀指教。」

        • 「本週剛成功交付[某大客戶]專案/[推出某新產品]。」

      • 表達嚴正立場: 「對不實報導造成本公司商譽損害及社會大眾困擾,深感遺憾並予以嚴厲譴責。」

      • 說明法律行動: 「本公司已委請[律師事務所名稱]律師,即刻蒐證並將對相關不實報導者採取法律行動,以維護權益。」

      • 呼籲與指引:

        • 「懇請社會大眾及媒體朋友,勿輕信及傳播未經查證之不實訊息。」

        • 「所有官方訊息將透過[公司官網網址]、官方FB粉絲專頁[連結]、官方Line帳號[連結]發布。」

    • 格式: 新聞稿格式,包含公司抬頭、發佈日期、發言人職稱姓名、聯絡方式。

  4. 全渠道同步發布聲明:

    • 官方自有平台: 公司官網首頁橫幅公告、官方FB粉絲專頁置頂貼文、官方Line帳號推播、官方Instagram發布。

    • 新聞稿發布平台: 透過專業服務(如台灣常見的Business Wire、PR Newswire或本地公關公司)發送給所有相關媒體。

    • 重點媒體聯繫: 主動致電或發送郵件給報導源頭媒體及具影響力的財經記者,提供聲明並表達嚴正立場,要求更正/下架。

    • 社群即時回應: 在相關不實新聞連結下、討論串中,以官方帳號清晰、冷靜地貼上聲明連結或重點澄清。

  5. 優先安撫關鍵關係人:

    • 員工: 第一時間召開全員大會(或視訊會議),由CEO親自說明情況、展示證據、表達對員工的支持,強調公司穩健。提供內部Q&A文件,鼓勵員工成為「澄清大使」。保證薪資福利不受影響。

    • 核心客戶/供應商: CEO或業務主管親自致電最重要客戶/供應商說明,寄送正式澄清函件及聲明。提供專屬聯絡窗口解答疑慮。

    • 投資人/股東: 財務長或IR負責人立即聯繫,提供詳細財務證明(若上市櫃則依規定發布重訊澄清)。

    • 合作夥伴/銀行: 主動聯繫,說明情況,提供必要文件。

⚖️ 第二步:法律行動與報導處理(刪除/更正)

  1. 正式發函要求更正/下架:

    • 由律師起草正式存證信函律師函,寄給發布不實報導的媒體及其主管機關(如NCC)。

    • 內容明確要求:

      • 顯著位置(原報導處、首頁、專區)刊登同樣篇幅與版面的更正啟事或道歉聲明。

      • 立即下架含有「倒閉」等不實陳述的原始報導。

      • 要求書面承諾不再散播不實資訊。

    • 設定合理期限(通常24-48小時)。

  2. 向平台申訴下架:

    • 搜尋引擎(Google):

      • 若報導涉及誹謗、隱私等,可嘗試透過Google法律移除請求提出申請(但Google對新聞內容下架標準極嚴)。

      • 更有效策略: 利用「時效性更新」與「大量發布權威正面內容」來降低負面連結排名(見第三步SEO)。

    • 社群平台(FB, YouTube):

      • 檢舉貼文/影片「散播不實資訊」或「誹謗」。提供官方聲明連結作為佐證。

      • 效果因平台政策而異,但仍需嘗試。

    • 論壇(PTT, Dcard):

      • 若文章明顯違反版規(造謠),聯繫版主請求刪文。

      • 官方帳號(若有)在討論串理性澄清並引導至官方聲明

  3. 評估提起訴訟:

    • 目標: 求償商譽損失、要求法院命令刪除不實內容、遏止未來類似行為。

    • 關鍵證據:

      • 原始不實報導截圖、錄影存證。

      • 公司營運正常證明(銀行證明、合約、稅單、員工出勤、工廠運作影片)。

      • 因謠言造成的具體損失證明(客戶取消訂單紀錄、股價下跌、供應商斷貨通知等)。

      • 媒體惡意或重大過失證據(若存在)。

    • 諮詢律師: 評估勝訴機率、時間成本、可能獲賠金額與公關影響。訴訟有時是必要手段,尤其對惡意散播者。

📣 第三步:主動出擊,重建信任(扭轉輿情)

  1. 啟動「信任重建」溝通計畫:

    • 持續更新進展: 在法律行動、媒體更正取得成果時,主動發布新聞稿或在官方社群更新。

    • 展示「正常營運」證據:

      • 社群媒體: 發布辦公室/工廠運作影片、團隊工作花絮、客戶合作案例分享、新產品開發進度、員工活動照片。使用主題標籤如 #公司名營運如常 #抵制不實謠言。

      • 官網: 設立「澄清專區」,彙整所有聲明、證據、媒體更正連結、法律行動進展。

    • CEO親自溝通: 考慮拍攝簡短、真誠的影片,直接面對公眾說明情況與感謝支持。

  2. 強化媒體關係:

    • 主動邀請採訪: 危機稍緩後,邀請友好或中立媒體進行深度訪談或參訪公司,展示真實運作狀況。

    • 提供正面素材: 主動發布公司獲獎、新合作、技術突破、CSR活動等正面新聞稿。

    • 建立媒體名單: 長期經營與關鍵記者的關係。

  3. SEO 負面訊息管理(降低傷害):

    • 大量產出權威正面內容:

      • 官方部落格: 發布多篇深度文章,如「[公司名]的創新之路」、「直擊[公司名]生產線:品質與穩健的承諾」。

      • 新聞稿平台: 發布所有正面消息、澄清聲明、活動新聞。

      • 專業平台: 在相關產業論壇、知識平台(如Medium)發布專業文章。

      • 社群媒體: 持續發布高質量、關鍵字相關內容。

    • 優化官方平台SEO: 確保官網、部落格、官方社群檔案包含相關關鍵字(如公司名 + 穩健、公司名 + 最新動態),且技術架構健全。

    • 鼓勵正面評論: 請滿意的客戶在Google商家檔案、FB等處留下真實評價。

    • 建立維基百科條目(若適用): 權威的維基條目常排名靠前,提供正確資訊。

  4. 舉辦實體活動(強力信號):

    • 客戶見面會、供應商大會、開放日(Open House)邀請媒體、客戶、公眾參觀,眼見為憑公司營運正常且充滿活力。

✅ 成功案例:化危機為轉機的實戰

  1. 案例一:台灣知名傳統產業製造商

    • 危機: 競爭對手惡意散播倒閉謠言至主要供應商,導致供貨緊張。

    • 行動:

      • 當日發布強硬聲明附銀行存款證明。

      • CEO親自致電前十大供應商負責人,邀請立即參觀工廠。

      • 律師對散播源頭發存證信函並提起妨害名譽告訴。

      • 舉辦供應商大會展示新生產線。

    • 結果: 謠言迅速平息,供應鏈恢復穩定,競爭對手公開道歉賠償,公司商譽反而提升,被視為「抗壓性強、重視夥伴」的企業。

  2. 案例二:新創科技公司

    • 危機: 網路媒體引用錯誤資料報導「資金耗盡恐倒閉」,引發投資人恐慌。

    • 行動:

      • 2小時內發布圖文並茂聲明於所有官方社群及官網,展示最新銀行融資合約(保密部分遮蔽)及亮眼成長數據。

      • 主動聯繫科技財經媒體提供獨家專訪,CEO詳細說明商業模式與前景。

      • 發動員工在相關討論區理性澄清並引導至官方聲明。

      • 密集發布技術突破、客戶成功案例新聞稿。

    • 結果: 原始報導媒體刊出更正啟事。負面搜尋排名被大量正面新聞與專訪取代。公司知名度大增,後續募資更順利。

  3. 案例三:連鎖餐飲品牌

    • 危機: 地方謠言指某分店倒閉(實為裝修),被放大解讀為全品牌危機。

    • 行動:

      • 製作該分店裝修進度趣味短片,強調「華麗變身,敬請期待!」。

      • 發布全品牌「熱賣中」聯合促銷活動,搭配各分店人潮影片。

      • 邀請美食部落客、網紅參訪其他分店,強調生意興隆。

      • 官網設立「分店資訊專區」,即時更新各店營業狀態。

    • 結果: 謠言轉化為對新分店的期待。促銷活動創佳績,整體品牌聲量與業績提升。

🛡️ 第四步:預防未來危機(建立韌性)

  1. 建立危機預案:

    • 制定書面「危機溝通手冊」,明確不同危機等級(如謠言、小規模負評、重大不實指控)的應對流程、團隊分工、聲明範本、聯絡清單。

    • 定期進行危機模擬演練。

  2. 強化媒體監測:

    • 投資專業輿情監測工具(如Brandwatch、QSearch、意藍OpView),設定公司名、高層名、產品名、競爭對手名及相關關鍵字(倒閉、財務困難、裁員等)進行全天候監控,即時掌握負面聲量。

  3. 深耕媒體關係:

    • 與重要產業記者、編輯建立長期、真誠的關係,定期更新公司動態(非僅有壞事才聯絡)。

    • 了解不同媒體的屬性與需求。

  4. 打造企業自媒體:

    • 經營官方社群、部落格、電子報,建立直接與受眾溝通的強力管道,累積品牌信任資產。

    • 定期發布有價值的內容,建立品牌權威感。

  5. 透明化溝通:

    • 在適當時機,以適當方式增加財務與營運透明度(如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分享成長里程碑),減少外界臆測空間。

💎 結語:危機即轉機,誠信為基石

被誤報「倒閉」是極其嚴峻的考驗,但迅速、透明、系統性且強而有力的回應,不僅能有效滅火,更能向所有關係人展現企業的韌性、誠信與擔當。法律行動是捍衛權益的武器,而積極溝通與重建信任才是贏得長遠勝利的核心。

記住:

  • 速度是關鍵: 拖延會讓謠言根深蒂固。

  • 證據是王牌: 用事實說話最具說服力。

  • 口徑要一致: 混亂的訊息比謠言更致命。

  • 安內方能攘外: 穩住員工與核心夥伴是基礎。

  • 化被動為主動: 積極出擊才能奪回話語權。

運用這份指南,你將能帶領公司穿越這場風暴,甚至讓企業的根基在風雨後更加穩固深植。每一次危機,都是向世界證明你真正價值的時刻。當謠言如潮水退去,唯有建立在真相與信任之上的企業,才能如礁石般屹立顯現。

謠言終會消散於陽光之下,而紮根於誠信的企業,將在風暴後顯露更堅韌的姿態。你現在踏出的每一步澄清,都在為公司寫下反敗為勝的劇本。

立即諮詢負面新聞刪除服務

Read More

Google 負面新聞排除方法

Google 負面新聞排除方法完整指南:申訴管道與成功刪除案例分析

面對網路上的負面新聞,其影響力可能如影隨形,嚴重損害個人或企業聲譽。本指南將深入探討 Google 上的負面新聞排除策略,提供實用的申訴管道與真實的成功案例,助您有效管理網路形象。

一、 核心排除策略:法律申訴、政策申訴與 SEO 壓制

策略類型適用情境優點缺點所需時間
法律依據申訴內容違法、侵權、侵犯隱私可徹底移除內容門檻高、需專業協助數週至數月
Google 政策申訴違反Google內容政策直接從搜尋結果移除審核標準嚴格數天至數週
SEO 壓制策略任何負面內容無移除風險、提升正面形象需持續投入資源數月以上

二、 主要申訴管道與操作步驟

  1. 基於法律依據的移除要求 (最直接,但需符合條件):

    • 適用內容:

      • 侵犯版權: 未經授權使用您的受版權保護內容(文字、圖片、影片等)。

      • 洩露個人隱私/敏感個人資料: 未經同意公開您的身份證號、銀行帳號、病歷、親密影像等。

      • 誹謗/不實陳述: 涉及明顯虛假且造成損害的陳述(需法律認定,Google 通常不判斷真偽)。

      • 其他法律規定: 如法院命令要求移除。

    • 申訴管道:

      • Google 法律移除要求表單: 這是正式提交法律請求的管道。您需要選擇具體的移除理由(版權、隱私權、誹謗等),並提供詳細資訊和佐證。

        • 版權問題: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complaint_type=dmca&hl=zh-Hant

        • 隱私權/個人資料問題: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complaint_type=rtbf&hl=zh-Hant

        • 其他法律問題: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hl=zh-Hant

      • 操作重點:

        • 明確指出違法內容: 提供精確的網址 (URL)。

        • 清楚陳述法律依據: 說明該內容違反了哪項具體法律(如《著作權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 提供有力證據: 版權證明、身份證明(證明您是當事人)、法院命令(若有)、具體說明哪些個人資料被不當公開。

        • 填寫真實資訊: 提供您的真實姓名和聯絡方式。

  2. 基於 Google 自身政策的移除要求:

    • 適用內容: 新聞內容本身或其呈現方式違反 Google 的搜尋結果政策。

      • 非自願性露骨影像 (Revenge Porn): 未經同意散佈的私密影像。

      • 高度個人化的敏感資訊: 如身份證號、銀行帳號等(需證明公開目的僅為傷害)。

      • 騷擾內容與霸凌: 針對個人進行嚴重騷擾或霸凌的內容。

      • 非法資訊: 明確涉及非法活動的內容。

      • 假冒內容: 假冒您身份發布的內容。

      • 過時且無公眾利益的個人內容: 需證明內容已過時,且對公眾利益無價值(難度高)。

    • 申訴管道:

      • Google 移除內容表單: 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troubleshooter/9685456?hl=zh-Hant

      • 操作重點:

        • 精準選擇移除原因: 仔細閱讀政策說明,選擇最符合的類別。

        • 詳細說明違規點: 清楚解釋內容如何違反 Google 的具體政策條款。

        • 提供相關證明: 盡可能提供佐證(如證明是假冒身份、證明資訊高度敏感且被濫用等)。

        • 「過時內容」移除難度極高: 需證明內容已不再相關、對公眾無價值,且對您造成重大傷害。Google 通常傾向保留新聞資訊。

  3. 向新聞來源網站申訴:

    • 直接聯繫: 找到發布新聞的原始網站(報社、新聞媒體、論壇等)的聯絡方式(編輯部、客服、隱私權聯絡窗口)。

    • 提出請求:

      • 基於事實錯誤:提供正確資訊和證據,請求更正或撤稿。

      • 基於隱私侵害:說明內容如何侵害您的隱私權,請求移除或匿名化處理。

      • 基於法律依據:如有明確法律侵權,可發正式函要求移除。

    • 優點: 如果成功,能從源頭移除,Google 自然會更新索引。

    • 缺點: 新聞媒體基於報導自由和存檔原則,通常較難同意移除完整新聞,更正或補充聲明是較常見結果。

三、 成功刪除案例分析

  • 案例一:成功透過「個人隱私資料」申訴移除新聞圖片

    • 情境: A 先生因故被捲入社會新聞報導,報導中未經同意且無必要地刊登了他清晰可辨的個人照片,並連結到與新聞無直接相關的個人背景資訊,造成生活困擾。

    • 行動: A 先生仔細蒐集證據,證明該照片屬於其個人肖像,且新聞報導中公開的照片和特定個人細節(如住家附近環境)已構成對其隱私權的不當侵害,並無重大公眾利益關聯。透過 Google 的「隱私權與個人資料」移除表單提出正式申訴。

    • 結果: Google 審核後認定該新聞連結的特定圖片和部分涉及過度個人識別的細節違反其隱私政策,數週後該新聞連結從 Google 搜尋結果中被移除。原始網站上的新聞仍存在,但敏感圖片和個人細節已被模糊化處理。

  • 案例二:利用版權申訴移除未授權內容

    • 情境: B 公司發現某網路媒體在報導其負面消息時,未經許可使用了其內部製作、擁有明確版權的產品設計圖和機密文件截圖。

    • 行動: B 公司的法務團隊整理完整的版權證明文件(創作證明、著作權登記證書等),清晰標示被侵權的圖片和文件截圖所在的網頁連結。透過 Google 的「著作權侵害」移除表單 (DMCA) 提交正式通知。

    • 結果: Google 收到符合規定的 DMCA 通知後,依據《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 程序,迅速將包含侵權圖片的特定新聞連結從搜尋結果中移除。原始媒體後續也撤下了侵權圖片。

  • 案例三:SEO 壓制顯著降低負面新聞可見度

    • 情境: C 企業數年前曾捲入一場已被法院澄清的商業糾紛,但相關舊聞報導仍佔據搜尋結果首頁,持續造成潛在客戶疑慮。該報導內容雖不違法,但已過時且未能反映後續澄清結果。

    • 行動: C 企業聘請專業 SEO 團隊執行壓制策略:

      1. 建立高品質官方聲明頁: 在公司官網設立清晰說明事件始末、法院判決結果的專頁。

      2. 積極發布正面內容: 持續發布企業社會責任 (CSR) 報告、獲獎消息、客戶成功案例、產業觀點文章、高管訪談等。

      3. 優化社群媒體與權威平台: 強化 LinkedIn、Facebook 官方帳號內容;在知名產業平台、論壇發布深度文章。

      4. 建立維基百科頁面: 創建內容嚴謹、來源可靠的維基百科條目。

      5. 技術 SEO 優化: 確保所有正面內容的標題、描述、結構化資料對目標關鍵字(如公司名)高度優化。

    • 結果: 經過 6-9 個月的持續執行,搜尋公司名稱時,首頁結果中正面內容(官方聲明、最新消息、維基百科、社群檔案、正面報導)佔比從 30% 提升至 90%。負面舊聞被擠到第 2 頁之後,可見度大幅降低,有效管理了網路聲譽。

四、 重要提醒與注意事項

  1. 評估可行性與風險: 不是所有負面新聞都能移除。Google 維護公眾知情權,合法真實的新聞報導極難被完全刪除。濫用申訴管道可能無效甚至適得其反。

  2. 尋求專業協助: 對於複雜的法律申訴(特別是誹謗或隱私侵害),強烈建議諮詢熟悉網路法和相關管轄權法律的律師。專業 SEO 公司能有效執行壓制策略。

  3. 證據是關鍵: 無論哪種申訴管道,提供清晰、具體、有力的證據是成功的基石。

  4. 耐心與持續性: 申訴審核需要時間(數天到數週甚至更長)。SEO 壓制更是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投入。

  5. 「移除」不等於「消失」: 透過 Google 申訴成功,通常僅是將該「連結」從搜尋結果中移除,原始網站上的內容可能依然存在(除非您也成功要求源頭網站移除)。其他人仍可能透過直接網址或其他搜尋引擎找到該內容。

  6. 「被遺忘權」的適用性: 在歐盟等地區有較明確的「被遺忘權」,但執行仍有其標準和限制。在台灣或其他地區,主要仍需依賴上述的隱私權申訴或其他法律依據,而非直接的「被遺忘權」法源。

  7. 預防勝於治療: 積極建立並維護良好的網路聲譽,定期監控自己的網路資訊,是預防負面新聞造成長遠傷害的根本之道。

五、 總結

處理 Google 上的負面新聞需要 策略性的方法與耐心。優先評估內容是否可透過 法律申訴 (版權/隱私)  Google 政策申訴 直接移除。若不可行或移除困難,則應制定長期的 SEO 壓制策略,提升正面資訊的能見度來降低負面新聞的影響。了解各管道的適用範圍、準備充分的證據,並在必要時尋求法律或 SEO 專業人士的協助,是提高成功率的關鍵。網路聲譽管理是一場馬拉松,持續監控和維護至關重要。

附錄:實用資源連結

  • Google 法律移除要求中心: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hl=zh-Hant

  • Google 搜尋內容移除政策說明: https://policies.google.com/terms/removal-policies?hl=zh-Hant

  • Google 隱私權政策: https://policies.google.com/privacy?hl=zh-Hant

  • Google 著作權說明: https://support.google.com/legal/answer/3463239?hl=zh-Hant (雖然主要為英文,但提供基本概念)

  • (台灣) 個人資料保護法: 可於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 (https://law.moj.gov.tw/)

請根據您的具體情況,謹慎選擇最適合的途徑。

Google 負面新聞排除服務

Read More

關於負面新聞如何向新聞網站擁有者請求刪除?

關於如何向新聞網站擁有者請求刪除負面新聞,並包含成功案例分析與詳細步驟的完整指南:

負面新聞如何向新聞網站擁有者請求刪除? 策略、步驟與成功案例分析

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一則負面新聞可能透過搜尋引擎長期存在,對個人或企業的聲譽、隱私甚至生計造成深遠的影響。當您發現網路上存在不實、過時、侵害隱私或對您造成不當傷害的新聞報導時,尋求將其刪除(或至少進行修改、下架)是合理的訴求。然而,新聞網站基於新聞自由、公眾知情權及資料保存原則,通常不會輕易刪除已發布的內容。因此,如何有效溝通並提出具說服力的請求,就顯得至關重要。

本指南將詳細說明請求刪除負面新聞的策略、具體步驟、法律途徑考量,並提供數個真實情境下的成功案例分析,助您更有方向地處理此類困境。

核心原則:理解新聞網站的立場

在開始行動前,必須理解新聞機構的立場:

  1. 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 新聞網站有責任報導事實(即使有時是負面的),並維護公眾獲取資訊的權利。刪除已發布新聞被視為對新聞自由的潛在威脅。

  2. 歷史記錄: 新聞報導常被視為歷史記錄的一部分,刪除內容可能被視為篡改歷史。

  3. 真實性原則: 只要報導內容基本屬實(即使包含負面事實),網站通常沒有義務刪除。

  4. 法律風險: 隨意刪除內容可能引發其他爭議或被解讀為承認報導有誤。

因此,您的請求必須建立在「報導內容本身存在可被挑戰的問題」上,而非單純因為它是「負面」的。

第一部分:請求刪除/修改的策略與具體步驟

步驟一:冷靜評估與蒐證

  1. 確認報導內容:

    • 完整閱讀並理解該則新聞的全部內容。

    • 確認發布的新聞網站、具體網址、發布日期。

  2. 評估問題點:

    • 是否包含事實性錯誤? (例如:人名、職稱、日期、地點、事件經過描述錯誤)。

    • 是否侵犯隱私? (例如:未經同意公開個人敏感資料如身份證號、病歷、財務狀況、家庭住址、未成年子女資訊等)。

    • 是否涉及誹謗或名譽損害? (報導內容是否基於虛假陳述或未經證實的指控,且對您造成名譽上的實際損害)。

    • 是否已過時且不再具新聞價值? (例如:多年前的小過失報導,當事人已改過遷善,該報導持續造成不當困擾)。

    • 圖片/影片使用是否未經授權或構成侵權?

    • 是否違反該新聞網站自身的編輯政策? (例如:涉及歧視性言論、未平衡報導等)。

  3. 蒐集證據:

    • 保留報導的完整截圖(包含網址、日期)。

    • 若涉及事實錯誤,準備能證明真實情況的強力證據(官方文件、紀錄、第三方證明等)。

    • 若涉及隱私侵權,明確指出報導中哪些具體資訊屬於不應公開的隱私。

    • 若報導已過時,準備能說明現狀或您已改善的證據(例如:更生證明、現職證明、公益參與紀錄等)。

步驟二:尋找正確的聯絡窗口

  1. 官方聯絡管道:

    • 網站「聯絡我們」頁面: 通常是最直接的管道,留意是否有專門的「編輯部」、「讀者投訴」、「法律部門」或「隱私權保護」的聯絡信箱或表單。

    • 「更正啟事」政策頁面: 許多新聞網站會有專門的頁面說明如何提交更正請求,即使您的訴求是刪除,也可從此管道開始。

    • 隱私權政策: 若涉及隱私侵權,仔細閱讀該網站的隱私權政策,裡面通常會說明如何行使個人資料權利(如:刪除、更正)。

    • 主編/總編輯信箱: 大型媒體通常會公開主編或總編輯的聯絡方式(或信箱格式)。

  2. 專業平台:

    • LinkedIn: 嘗試尋找該網站負責的編輯、記者或法務人員。

  3. 避免無效管道:

    • 避免只在報導下方留言區留言,這通常不被視為正式請求。

    • 避免透過非官方的社群媒體私訊,除非該管道被明確列為官方聯絡方式。

步驟三:撰寫專業、清晰、有理有據的正式請求信

這是關鍵步驟!一封好的請求信能大幅提高成功率。

信件結構與要點:

  1. 明確的主旨:

    • 例如:「請求更正並刪除關於 [您的姓名/公司名稱] 之不實報導 – [報導標題] – [發布日期]」

    • 或:「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行使權利請求刪除涉及個人隱私之報導 – [報導標題] – [發布日期]」

  2. 禮貌的稱謂與自我介紹:

    • 如:「致 [新聞網站名稱] 編輯部 / 法律部門 / 隱私權負責人 鈞鑒:」

    • 簡要說明您的身份(與報導相關的當事人)。

  3. 明確指出目標報導:

    • 務必提供完整、精確的網址連結 (URL)。

    • 提供報導標題、發布日期、記者姓名(若知曉)。

  4. 清晰陳述問題所在(核心論點):

    • 事實錯誤: 具體指出報導中哪一段落、哪一句話存在錯誤。清晰陳述正確的事實是什麼? 並附上證明文件(掃描檔或可查證的連結)。

    • 隱私侵權: 具體指出報導中哪些資訊屬於您的個人隱私(如:詳細地址、身份證號、特定醫療狀況、財務細節、未公開的家庭成員資訊等),並說明這些資訊的公開未經您同意,且對您造成何種具體損害(如:人身安全疑慮、精神困擾、工作影響)。引用相關法律依據(如: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3, 11, 19, 20 條;歐盟 GDPR 的「被遺忘權」等)。

    • 過時且不具持續新聞價值: 說明報導發布距今已多久,強調該事件已屬過去式,且當事人(您)已積極改善或現狀已完全不同。說明該報導持續存在對您造成的當前且具體的損害(如:求職被拒、社交困擾),並論證該報導已不再服務公眾利益,反而造成個人過度的負擔。

    • 誹謗/不實指控: 謹慎處理! 需有強力證據證明報導陳述為虛假,且具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此類請求難度最高,常需進入法律程序。在正式信中,應明確指出不實陳述之處,提供反證,並說明對名譽造成的損害。

  5. 提出具體訴求:

    • 首選:完全刪除該報導。 清晰表達此訴求。

    • 替代方案:

      • 修改/更正: 若無法刪除,明確指出需要修改或刪除的具體段落,並提供正確的文字替換建議。

      • 移除個人識別資訊: 若報導整體屬實但包含過多隱私,請求將姓名、地址、照片等識別資訊匿名化或移除。

      • 新增更新註記/後續報導連結: 若事件後續有正面發展或澄清,請求在原文中顯著位置加入更新說明或連結到後續報導。

      • 下架 (De-indexing): 請求網站對該頁面進行技術處理(如加上 noindex tag),使其不被搜尋引擎索引。這雖非刪除源頭,但能大幅降低被搜尋到的機會。強調這是退而求其次的請求。

  6. 提供聯絡資訊:

    • 您的全名、電話、電子郵件、地址(若涉及法律文件可能需要)。

  7. 設定合理期限:

    • 例如:「懇請 貴單位於 [日期,例如:14天內] 回覆處理進度或結果。」

  8. 語氣:專業、冷靜、堅定、有理有據。

    • 避免: 情緒化謾罵、威脅恐嚇(除非已決定並有能力採取法律行動)、模糊不清的指控。

    • 強調: 您理解新聞自由,但指出該報導存在的具體問題已逾越合理界限。

步驟四:追蹤與後續溝通

  1. 記錄寄出日期與方式: 使用可追蹤的郵件(如:有送達回條)或保留掛號信存根。

  2. 耐心等待: 媒體處理此類請求需要時間,內部可能需經過編輯、法務、甚至高層討論。

  3. 適度跟進: 若超過您設定的合理期限未獲回應,可禮貌地發信或致電詢問進度。重申您的訴求與論點。

  4. 評估回應:

    • 同意刪除/修改: 確認執行結果(檢查連結是否失效或內容是否修改)。

    • 拒絕: 仔細了解對方拒絕的理由。評估其理由是否合理?是否有新的論點可以補充?是否需考慮下一步(如:更正式的法律途徑)?

    • 提出替代方案(如:更正、匿名化): 認真考慮該方案是否能有效減輕您的困擾。若能接受,確認執行細節。

步驟五:考慮進一步行動(若請求被拒且問題嚴重)

  1. 尋求法律諮詢:

    • 諮詢熟悉媒體法、名譽權、隱私權的律師。評估提起訴訟(如:民事侵害名譽賠償、侵害隱私、要求移除)的可行性、成本與勝算。律師函 有時能產生更大的壓力。

  2. 向主管機關申訴:

    • 隱私侵權: 在台灣,可向主管機關(如: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提出申訴。

    • 違反廣電法規: 若屬電視台或廣播電台網站,可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訴(但通常針對節目本身,網路報導適用性較複雜)。

  3. 向自律組織投訴: 部分國家有新聞評議會或自律組織(如:台灣目前尚無具強制力的全國性組織,可嘗試向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等反映,但效果有限)。

  4. 搜尋引擎移除請求 (輔助手段):

    • Google「被遺忘權」申請 (主要適用於歐盟居民,其他地區效果有限): 若您符合歐盟居民資格,可嘗試申請移除特定搜尋結果。

    • Google 移除特定內容政策: 若內容涉及隱私資訊洩漏(如:身份證號、銀行帳號)、非自願性裸露、未成年不當內容等,可透過 Google 的移除工具申請從搜尋結果中移除。網址: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troubleshooter/9685456

    • 這並非刪除源頭新聞,只是讓它難以被搜尋到。

第二部分:成功刪除案例分析

以下是基於真實情況或常見成功模式歸納的案例分析,說明不同情境下成功刪除的關鍵因素:

案例一:成功基於「事實錯誤」與「隱私過度揭露」請求刪除

  • 情境: A 先生因多年前捲入一樁商業糾紛被某網路媒體報導。報導中錯誤地將 A 先生當時的職稱寫高了兩級(事實錯誤),並詳細披露了 A 先生當時的居住地址(隱私侵權)。該地址至今仍是 A 先生的住家。報導雖是舊聞,但因搜尋 A 先生名字時仍排在前幾名,導致他常收到不明騷擾信函,也影響其目前專業形象。

  • 行動:

    1. A 先生蒐集了當年正確的職稱證明文件(如:公司內部公告、名片、稅單)。

    2. 準備了現行戶籍謄本證明該地址仍為其住居所。

    3. 撰寫正式請求信給該媒體的編輯部與法務部門:

      • 明確指出職稱錯誤,提供證明文件。

      • 強烈抗議披露完整住家地址,指出此舉嚴重侵害隱私,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且對其人身安全與居住安寧造成實際困擾(附上騷擾信函照片為證)。

      • 強調該報導年代久遠,錯誤資訊與隱私洩露持續造成傷害,已無新聞價值。

      • 訴求:立即刪除整篇報導。

  • 結果: 媒體法務部門審查後:

    • 確認職稱確有錯誤。

    • 認同披露完整住址在該報導中非必要,且構成對個人隱私的不當侵害。

    • 考量報導已過時,持續存在造成的個人損害大於公眾利益。

    • 同意將整篇報導下架刪除。

  • 成功關鍵:

    • 明確、可證明的「事實錯誤」。

    • 清晰指出具體的「隱私資訊」及其造成的「實際損害」。

    • 引用相關法律依據(個資法)。

    • 論證報導「過時」且「損害大於公益」。

    • 專業、證據充分的溝通。

案例二:成功基於「過時性」與「不當連結」請求匿名化處理

  • 情境: B 女士十多年前大學時期曾因一時糊塗在商店順手牽羊被逮,此事被地方小報報導並刊出其全名與就讀科系。B 女士早已改過遷善,成為專業人士。然而,該報導被數位典藏,每當新雇主或客戶搜尋她名字時,該則舊聞常出現在搜尋結果前列,對其職業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 行動:

    1. B 女士準備了多年來的良民證、專業證照、現職公司的推薦信、參與公益活動的證明,說明其長期品行良好。

    2. 撰寫正式請求信給該地方媒體(或其現存的上級媒體集團):

      • 坦承過往錯誤,但強調是發生在非常年輕時(未成年或剛成年),且是單一、輕微事件。

      • 提供大量證明文件,說明其十多年來品行端正,是負責任的專業人士。

      • 強調該則小額竊盜的報導年代久遠,與其現在的生活和專業成就毫無關聯。

      • 指出報導持續存在,導致其名譽受損、求職困難、遭受社會歧視等具體損害。

      • 論證公眾現在知悉她20歲時的微小過失並無任何公共利益,反而對其人生造成不成比例的負擔。

      • 訴求:懇請將報導中其姓名與就讀科系匿名化處理。

  • 結果: 媒體編輯部考量:

    • 事件輕微且年代久遠。

    • 當事人已明顯改過且貢獻社會。

    • 持續的負面影響確實存在且嚴重。

    • 匿名化處理(保留事件報導但移除識別資訊)能在維護歷史記錄(事件本身仍有警示作用)與保護當事人重新開始的權利間取得平衡。

    • 同意將報導中 B 女士的姓名改為「B 姓女子」,並移除其就讀科系資訊。

  • 成功關鍵:

    • 充分證明「改過遷善」與「現狀良好」。

    • 強力論證報導的「過時性」與「缺乏持續新聞價值」。

    • 具體說明報導造成的「持續且嚴重損害」。

    • 提出「匿名化」這個較「刪除」更容易被媒體接受的「合理替代方案」。

    • 展現誠懇態度(承認過去錯誤但強調已改變)。

案例三:成功基於「隱私侵權」與「法律途徑施壓」請求刪除

  • 情境: C 公司遭遇商業糾紛,對手惡意將一份包含 C 公司數位高階主管個人手機號碼、私人電子郵件和家庭成員關係的內部文件(本應保密)洩露給某網路媒體。該媒體未經充分查證與遮蔽隱私資訊,即將文件全文(含敏感個人資料)刊登上網。

  • 行動:

    1. C 公司及其受影響主管立即聘請律師。

    2. 律師發出正式律師函 給該媒體:

      • 嚴正指出報導直接刊載未經處理的內部文件,嚴重侵害多位當事人的個人隱私權(列出具體被洩露的資訊類型)。

      • 強調該等資訊與公眾利益無關,純屬私人領域。

      • 指責媒體未盡查證義務,未對文件中的個人資料進行必要遮蔽處理,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 要求媒體立即刪除含有個人隱私資訊的報導全文

      • 表明若未於特定期限內刪除,將依法提起訴訟,追究民事賠償及刑事責任(如:違反個資法)。

      • 附上被洩露文件的原件(遮蔽隱私後)與報導截圖對比。

  • 結果: 媒體法務部門評估後:

    • 承認在處理該文件時,對於個人隱私資訊的遮蔽確有疏失。

    • 認同文件中包含大量與報導核心爭點無直接關聯的高度敏感個人資訊。

    • 考量到明確違反個資法的風險及潛在的高額賠償與刑責。

    • 同意在收到律師函後48小時內,將該篇包含完整文件的報導全文刪除下架。 (媒體可能後續另發一則不包含原始文件隱私資訊的報導,或發布簡短更正聲明)。

  • 成功關鍵:

    • 明確、嚴重的「隱私權侵害」事實(洩露高度敏感個人資訊)。

    • 媒體自身處理程序確有明顯疏失。

    • 透過「律師函」展現採取法律行動的強烈決心與能力。

    • 明確指出具體的法律責任(個資法)。

    • 迅速行動(在報導擴散前)。

第三部分:重要注意事項與替代策略

  1. 成功率非100%: 即使策略正確、論點充分,新聞網站基於自身原則仍有權拒絕刪除請求。「修正」或「匿名化」往往是更可行的目標。

  2. 法律途徑成本高: 訴訟耗時、費錢且結果難料。應作為最後手段,並在律師充分評估後進行。

  3. 「被遺忘權」的適用性: 歐盟 GDPR 的「被遺忘權」是重要工具,但主要保障歐盟居民。在其他地區(如台灣),直接向搜尋引擎(Google)申請移除基於隱私或過時性理由的搜尋結果,成功率相對較低,但仍可嘗試(透過 Google 移除工具)。這不等於刪除源頭新聞。

  4. 建立正面內容生態:

    • 主動發布: 建立個人/企業專業網站、部落格、積極經營 LinkedIn 等專業社群媒體,發布正面、專業的內容。這有助於在搜尋結果中擠壓負面新聞的排名。

    • SEO 優化: 對您控制的平台進行搜尋引擎優化,提高正面內容的能見度。

    • 線上聲譽管理 (ORM) 服務: 對於情況複雜或影響重大的案例,可考慮聘請專業的 ORM 公司協助處理,他們擁有更多經驗、管道與技術手段(但仍無法保證刪除源頭新聞)。

  5. 預防勝於治療:

    • 謹慎管理個人網路隱私設定。

    • 在商業活動中注意保密協議與資料保護。

    • 發生公關危機時,積極、透明地溝通處理,減少媒體報導的負面性與錯誤空間。

結論

請求新聞網站刪除負面新聞是一場艱難的溝通與協商過程。成功的關鍵在於:

  1. 精準鎖定報導的「可攻擊點」:事實錯誤、隱私侵權、嚴重過時且損害持續。

  2. 充分有力的證據蒐集

  3. 專業、理性、條理清晰的正式溝通

  4. 理解媒體立場,提出合理訴求(刪除、修正、匿名化)。

  5. 必要時,展現採取法律行動的準備與決心(透過律師函)。

  6. 同時輔以「建立正面內容」與「搜尋引擎管理」等長期策略。

案例分析顯示,當請求基於具體的法律依據(如隱私權)、明確的事實錯誤,或能強力證明過時報導造成不成比例的損害時,成功機率較高。即使無法完全刪除,「修正錯誤」或「移除識別資訊」也是重要的勝利。

請務必保持耐心與毅力,並在必要時尋求專業法律意見。處理網路負面資訊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

負面新聞刪除服務

Read More

在網路上如何有效刪除負面新聞?如果被拒還有替代方案嗎?

在網路上如何有效刪除負面新聞?被拒後的替代方案完整指南

面對網路上流傳的負面新聞,確實令人倍感壓力。無論是對個人聲譽或企業品牌,都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這份完整指南將詳細說明刪除負面新聞的合法途徑,以及在刪除請求被拒絕時,該如何有效應對與管理。

🛡 第一部分:主動出擊 – 嘗試刪除負面新聞的合法途徑

  1. 評估內容性質與來源:

    • 內容是否屬實? 如果報導內容基本屬實(即使帶有負面角度),刪除難度通常非常高。新聞媒體有報導事實的權利。

    • 內容是否構成誹謗、侮辱、侵犯隱私或版權? 如果內容包含不實陳述、惡意攻擊、公開未經同意的私人資訊,或未經授權使用了您的版權作品(如照片),則較有依據要求刪除。

    • 發布者是誰? 是主流新聞媒體、論壇、部落格、社群媒體用戶,還是專門的爆料網站?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內容政策和申訴管道。

  2. 聯繫發布者/網站管理員(最直接的方法):

    • 尋找聯絡方式: 通常在網站底部會有”聯絡我們”、”關於我們”、”版權聲明”或”隱私政策”頁面,裡面可能提供聯絡信箱或申訴表單。

    • 撰寫專業、清晰的刪除請求信:

      • 明確標示: 清楚說明要求刪除的具體網頁 URL。

      • 說明理由(關鍵):

        • 涉及不實資訊/誹謗: 具體指出哪些內容不實,並盡可能提供證據(如官方文件、截圖、證人聲明等)反駁。說明這些不實資訊對您造成的損害。

        • 侵犯隱私: 說明哪些資訊屬於未經同意的個人隱私(如住址、身分證號、病歷、私人通訊內容)。

        • 侵犯版權: 說明哪些內容(文字、圖片、影片)是您擁有版權的作品,且未經授權使用。

        • 內容過時/不再相關: 某些地區(如歐盟 GDPR 的”被遺忘權”)可能允許要求刪除過時、不再相關或對個人造成不成比例影響的資訊(但對公眾人物或涉及公共利益的新聞限制較多)。

      • 表明身份: 證明您是被該內容影響的當事人或其合法代表(例如律師信)。

      • 語氣專業理性: 避免情緒化謾罵,保持冷靜和尊重。清晰的陳述比憤怒更有說服力。

      • 提供聯絡方式: 方便對方與您溝通。

    • 耐心等待並跟進: 給予對方合理的處理時間(通常數天到數週),若無回應,可禮貌地再次發信詢問。

  3. 利用平台內建的檢舉/申訴機制:

    • 社群媒體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X, YouTube 等): 這些平台都有針對”騷擾霸凌”、”不實資訊”、”仇恨言論”、”侵犯隱私”、”侵犯智慧財產權”等內容的檢舉功能。找到該貼文或頁面的檢舉按鈕,選擇最合適的理由,並詳細說明情況。平台會根據其社群守則審核。

    • 搜尋引擎 (Google, Bing): 雖然搜尋引擎本身不儲存內容,但可以要求其從搜尋結果中移除特定連結:

      • 基於隱私或人身安全疑慮: Google 提供內容移除要求表單,適用於包含個人敏感資訊(如身分證號、銀行帳戶、簽名字跡)、裸照/性愛影片(未經同意散佈)、或可能導致立即人身傷害的內容。

      • 基於版權疑慮: 使用 Google 的著作權移除表單(DMCA 投訴)。您需要證明自己是版權所有人。

      • 基於當地法律要求: 在某些司法管轄區,若內容被法院判定違法,可憑法院命令要求移除索引。

      • 重要: 移除的只是搜尋結果中的連結,原始內容仍在來源網站上。這方法主要降低內容的可見度。

  4. 尋求法律途徑:

    • 諮詢律師: 如果負面內容涉及嚴重的誹謗、侮辱、侵犯隱私或版權,且與發布者溝通無效,諮詢熟悉網路法、媒體法或誹謗法的律師至關重要。

    • 發律師函: 律師發出的正式信函具有法律威懾力,往往比個人請求更有效。律師函會明確指出違法之處、造成的損害及要求刪除的期限。

    • 提起訴訟: 作為最後手段。如果案件勝訴,您可以獲得法院命令,強制要求發布者或平台刪除內容,並可能獲得損害賠償。但訴訟耗時、花費高昂,且結果不確定,需審慎評估。

🔄 第二部分:刪除請求被拒後的替代方案 – 聲譽管理策略

當無法成功刪除負面新聞時,重點應轉向降低其可見度、影響力,並積極重塑網路形象

  1. 搜尋引擎優化 (SEO) – 最核心的替代策略:

    • 核心概念: 創造大量高品質、正面且與您名字或品牌高度相關的內容,讓這些內容在搜尋結果中排名超越負面新聞。

    • 如何執行:

      • 建立或優化官方網站/部落格: 這是您的大本營。定期發布與您專業領域相關、有價值的內容(文章、研究報告、案例分享、影片)。確保網站技術架構 SEO 友善。

      • 經營高權威社群媒體: 活躍於 LinkedIn, Facebook Page, Instagram, Twitter/X 等平台。分享專業見解、公司動態、客戶見證、公益活動等正面資訊。確保檔案完整且關鍵字優化。

      • 建立專業形象頁面: 完善 LinkedIn 個人檔案、建立或認領 Google 我的商家檔案(對本地企業尤其重要)。

      • 發布新聞稿: 透過正規新聞稿發布平台(如台灣常見的中央社商情網、自立晚報商情網等)發布公司重大正面消息(獲獎、新品上市、合作案、公益活動)。

      • 投稿權威網站/媒體: 撰寫專業文章或爭取媒體專訪機會,發表在相關產業媒體、知名部落格或雜誌網站上。

      • 鼓勵正面評價: 對於企業,鼓勵滿意的客戶在 Google 商家檔案、產業相關評論平台(如台灣的痞客邦、Mobile01 相關版面)、Facebook 等處留下真實的正面評價。

      • 利用影片平台: YouTube 影片在搜尋結果中往往排名靠前。製作專業、有教育性或展現公司文化的影片。

      • 建立百科條目: 若符合資格(知名度足夠),建立或完善維基百科、百度百科(若有中國市場)等百科平台的條目,確保內容中立、有依據。

      • 策略性使用關鍵字: 在您創造的所有內容中,自然地融入目標對象在搜尋您時可能使用的關鍵字(您的姓名、公司名、行業名等)。

    • 需要時間與持續努力: SEO 效果非一蹴可幾,需持續產出優質內容並進行優化。

  2. 主動發布澄清聲明與正面訊息:

    • 官方聲明: 若負面新聞包含不實資訊,在您的官方網站、社群媒體顯著位置發布清晰、理性、基於事實的澄清聲明。避免情緒化攻擊,專注於陳述事實和提供證據。

    • 持續溝通: 不只是一次性澄清,持續透過各種管道分享您的價值觀、成就和正面故事,讓公眾看到更全面、積極的形象。

  3. 監測網路聲譽:

    • 設定 Google 快訊: 設定以您姓名或公司名稱為關鍵字的 Google 快訊,當網路上出現相關新內容時,您會收到電子郵件通知。

    • 定期搜尋: 定期在 Google, Bing 等搜尋引擎用相關關鍵字搜尋,檢視前幾頁結果。

    • 使用監測工具(進階): 有付費工具(如 Brand24, Mention, Meltwater 等)能提供更全面、即時的網路聲情監測和分析報告。

    • 及早發現,及早應對: 監測能讓您在新負面內容出現或舊內容熱度上升時,及時採取行動(澄清、SEO 反制或必要時再次嘗試刪除)。

  4. 與利益相關者直接溝通:

    • 對於重要的客戶、合作夥伴、投資人或員工,可以透過直接管道(郵件、電話、會議)說明情況、提供您的立場和澄清資訊,避免他們僅依賴網路上的負面消息做判斷。

  5. 考慮專業聲譽管理服務:

    • 市場上有專門的線上聲譽管理公司。他們擁有 SEO 專家、內容創作者和公關人員,能提供更系統化、資源密集的服務。務必謹慎選擇信譽良好、手法正當的公司,避免找使用黑帽 SEO 或保證”刪除”但手段可能違法的業者。 了解其具體策略(是否以 SEO 為主)和收費模式。

📌 第三部分:重要原則與注意事項

  • 耐心與堅持: 刪除負面內容或透過 SEO 壓制都需要時間,無法立竿見影。聲譽管理是長期抗戰。

  • 真實性至上: 所有發布的正面內容必須基於事實。捏造資訊或假評價一旦被揭穿,將造成毀滅性的二次傷害。

  • 保持冷靜與專業: 面對負面新聞時,情緒化的公開回應往往適得其反。回應前深呼吸,尋求建議(如公關或律師),保持理性與專業態度。

  • 評估影響範圍: 並非所有負面內容都需要大動干戈處理。評估其傳播範圍、來源可信度和實際造成的損害,再決定投入多少資源應對。

  • 預防勝於治療: 建立良好的日常網路形象、與媒體保持良好關係、建立危機處理預案,能大幅降低負面新聞爆發時的衝擊。

  • 尋求支援: 不要獨自承受壓力。尋求信任的朋友、家人、同事的建議,或在情況嚴重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 了解法律界限(尤其在台灣):

    • 台灣有《刑法》誹謗罪、妨害名譽罪,《民法》侵害名譽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個資蒐集處理利用。

    • 向平台申訴或尋求法律救濟是正當管道。切勿嘗試駭客攻擊、非法威脅或購買地下”刪帖”服務,這些行為本身可能觸法。

    • 可諮詢法務部法律扶助基金會或各地律師公會尋求初步法律諮詢。

📝 總結

刪除網路上的負面新聞並非總是可行,尤其在內容屬實或涉及公共利益時。最務實的策略是雙管齊下:

  1. 嘗試合法刪除: 針對明顯違法(誹謗、侵權、嚴重侵犯隱私)或可協商的內容,透過聯繫發布者、平台檢舉、搜尋引擎移除請求或法律途徑努力。

  2. 積極管理聲譽: 當刪除不可行或被拒時,立即啟動聲譽管理計畫,核心是透過 SEO 創造大量優質正面內容,將負面新聞擠到搜尋結果後頁,降低其可見度與影響力。輔以主動溝通、聲情監測和直接對話。

記住,重建信任與聲譽是一場馬拉松🏃‍♀️。保持誠信、持續提供價值、積極與公眾溝通,才是抵禦負面衝擊、建立長久正面形象的根基。面對危機時,冷靜應對、策略清晰,終能度過難關。

在網路世界,你無法抹去每一道陰影,但你可以選擇點亮更多光芒。真正的聲譽管理不在於刪除過去,而在於創造一個讓人們主動追隨的未來。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內容

Read More

台灣負面新聞刪除終極指南

針對「台灣負面新聞刪除」的終極指南,涵蓋合法策略、實用步驟、注意事項與風險評估。請注意,完全刪除已廣泛傳播的新聞極其困難,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有效的「降低影響」與「聲譽管理」方法。

台灣負面新聞刪除終極指南:從危機處理到聲譽修復

前言:理解現實與設定期望

在數位時代,負面新聞一旦上網,幾乎無法被「完全抹除」。網路具有記憶性,新聞平台、轉載網站、社群媒體、論壇(如PTT、Dcard)甚至搜尋引擎的快取都可能留存痕跡。因此,「刪除」的目標應務實設定為:

  1. 從「主要來源」移除: 說服原始發布的新聞媒體下架或修改報導。

  2. 降低「搜尋能見度」: 讓負面新聞在Google、Bing等搜尋結果中排名下降,不易被發現。

  3. 抑制「擴散」: 阻止新聞在社群媒體和論壇被大量轉發、討論。

  4. 建立「正面聲譽」: 用更多正面、真實的資訊淹沒負面內容,重建信任。

  5. 尋求「法律救濟」: 若報導涉及不實、誹謗或侵權,透過法律途徑爭取下架與賠償。

核心策略與步驟:

一、 立即危機處理與評估 (黃金72小時內)

  1. 全面監控與蒐證:

    • 鎖定來源: 立刻確認原始發布的媒體、記者、發布時間與連結。

    • 追蹤擴散: 使用Google快訊、社群監測工具(如Brandwatch、QSearch台灣版)或手動搜尋,找出所有轉載的網站、論壇貼文(PTT, Dcard, Mobile01)、FB社團、Line群討論、YouTube影片等。

    • 完整蒐證: 每一則負面內容進行完整截圖、錄影(包含發布時間、網址、按讚/分享數、留言)。使用「公證雲」或「臺灣網路認證」等服務進行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證據保存,這對後續法律行動至關重要。

    • 分析內容: 精確找出報導中的「不實之處」、「侵權點」(如未經同意使用肖像、侵害隱私)、「誹謗性陳述」或「偏頗觀點」。

  2. 內部溝通與統一窗口:

    • 立即召集相關部門(公關、法務、行銷、高層)成立危機小組。

    • 指定唯一對外發言人,統一訊息口徑,避免內部訊息混亂。

    • 評估負面新聞的「真實性」、「嚴重性」及「潛在衝擊」。

二、 與新聞來源媒體交涉 (最直接但難度最高)

  1. 判斷媒體性質與立場:

    • 主流媒體: 通常有較嚴謹的編輯流程。若報導有明顯事實錯誤或未經查證,較有機會透過正式管道要求更正或下架。

    • 網路原生媒體/內容農場: 較難溝通,可能更注重流量。需更強而有力的證據和法律壓力。

    • 特定立場媒體: 溝通難度極高,需更依賴法律或第三方途徑。

  2. 正式聯繫管道:

    • 聯繫「記者」: 禮貌但堅定地指出報導中的具體錯誤或問題,提供有力證據佐證,請求更正或補充平衡觀點。注意態度,避免被解讀為施壓。

    • 聯繫「編輯台」或「讀者投訴部門」: 若記者無回應或無效,升級至編輯或專責部門。寄送正式書面信函(存證信函可增加壓力)。

    • 聯繫「法務部門」: 若報導涉及明顯違法(如誹謗、侵害隱私、著作權),直接發律師函給媒體法務。

  3. 交涉重點與策略:

    • 提供鐵證: 文件、錄音(需注意合法性)、第三方證明、數據等,清楚反駁不實內容。空口指控無效。

    • 強調平衡報導: 要求刊登你的回應、澄清聲明或更正啟事,給予「答辯權」。

    • 提出具體要求: 明確要求「更正特定段落」、「補充平衡資訊」、「加註澄清聲明」或最終手段「下架全文」。

    • 說明法律依據: 引用《刑法》誹謗罪(310條)、妨害名譽相關條款、《個人資料保護法》、《民法》侵權行為等,說明報導可能造成的法律責任(需經律師評估)。

    • 考慮「和解」: 在某些情況下,若媒體承認錯誤,私下和解(可能包含下架與道歉)是較快的解決方式,但可能涉及保密協議。

三、 處理轉載網站、論壇與社群擴散

  1. 轉載網站/內容農場:

    • 尋找聯繫方式: 許多內容農場聯繫困難,試找「關於我們」、「聯絡我們」或隱藏在頁尾的資訊。

    • 提交「移除請求」: 明確指出侵犯的權利(著作權、肖像權、個資法),並附上原始來源連結(若原始來源已下架或更正,強調此點)及你的證據。

    • 利用「著作權投訴」: 若未經授權全文轉載或使用你的圖片/影片,依據《著作權法》發送侵權通知(DMCA Takedown Notice)。Google也提供移除侵權內容的工具

    • 搜尋引擎投訴: 若內容涉及個資洩漏(如身分證號、住址、病歷),可依《個資法》第11條要求網站刪除,或向Google申請從搜尋結果移除(需證明屬依法應刪除的個資)。

  2. 論壇 (PTT, Dcard, Mobile01等):

    • 了解版規與申訴管道: 每個版/論壇規則不同。仔細閱讀版規,找出「違規點」(如人身攻擊、未經證實爆料、重複洗版),透過站內正式申訴管道(如PTT的Complaint版)請求刪文或水桶發文者。

    • 「原PO」溝通: 若知道發文者且溝通管道安全,嘗試私下說明情況,提供正確資訊,禮貌請求刪文或修改。注意網路安全,避免被錄音或截圖造成二次傷害。

    • 「推文」管理: 難以逐條刪除,重點是阻止主文擴散及發布官方澄清。

    • 發布「澄清文」: 在相關版面(需符合版規)發布正式、理性、有證據的澄清說明。避免情緒化或與網友筆戰。可請支持者(若有的話)協助推文讓澄清文被看見。

    • 檢舉功能: 大量使用論壇內的檢舉按鈕,號召其他人(需謹慎,避免被視為操控)一起檢舉違規內容。

  3. 社群媒體 (FB, Instagram, YouTube, Line):

    • 檢舉違規內容: 利用平台內建的檢舉機制,針對「不實資訊」、「仇恨言論」、「騷擾霸凌」、「侵犯隱私」等理由進行檢舉。提供詳細說明和證據截圖。

    • 聯繫貼文者: 對於個人帳號或粉絲專頁的轉貼,嘗試私訊溝通,提供正確資訊,請求刪除或修正貼文。

    • 發布官方聲明: 在自己的官方社群管道發布清晰、完整的聲明,並積極回應留言(保持專業與冷靜)。

    • 廣告投放(進階): 在爭議期間,可考慮投放FB/IG廣告推播澄清聲明給相關受眾(需精準設定,避免浪費預算)。

四、 降低搜尋能見度 (SEO 負面管理)

這是最重要且最有效的中長期策略,目標是讓正面或中性資訊在搜尋你的名稱/公司名時,排名超越負面新聞。

  1. 建立或優化自有平台:

    • 官方網站: 確保公司或個人官網內容豐富、SEO優化良好(關鍵字、標題、描述、結構化資料),讓其在搜尋結果佔據首位。

    • 維基百科條目: 若符合知名度,建立或優化中立、有來源佐證的維基百科條目。維基通常排名很高。

    • 權威平台帳號: 建立並活躍於LinkedIn、Medium、知名產業部落格平台等,這些平台網域權重高。

  2. 創造大量高品質正面內容:

    • 新聞稿發布: 透過正規新聞稿發佈平台(如台灣常見的Business Wire、PR Newswire或本土服務)發布公司動態、獲獎消息、公益活動、專業觀點文章。被媒體轉載可創造高權重回鏈。

    • 內容行銷: 經營官方部落格、YouTube頻道、Podcast,持續產出對目標受眾有價值的專業內容(非廣告)。

    • 社群媒體活躍度: 定期發布正面、互動性高的內容,提升品牌正面聲量。

    • 投稿與專欄: 主動投稿專業文章到產業媒體、線上雜誌。

    • 客戶/合作夥伴推薦: 鼓勵滿意的客戶在Google商家檔案、Trustpilot等平台留下正面評價。

  3. SEO技術優化:

    • 關鍵字策略: 針對你的名稱、公司名及相關關鍵字進行優化。

    • 建立高品質反向連結: 爭取其他高權重、相關性高的網站連結到你的正面內容(如媒體報導、合作夥伴網站、行業協會)。

    • 在地化SEO (Google My Business): 若適用,優化Google商家檔案,鼓勵正面評論。

    • 社交訊號: 積極分享你的正面內容到社群平台,增加曝光與互動(雖非直接排名因素,但有間接幫助)。

  4. 抑制負面連結:

    • 持續向搜尋引擎提交高品質的正面內容。

    • 避免直接連結到負面新聞頁面(這會提升它的權重)。

    • 若負面連結已失效(404錯誤),可透過Google Search Console提交移除請求。

五、 法律途徑 (終極手段)

當溝通無效、內容明顯違法且造成重大損害時,考慮法律行動:

  1. 諮詢專業律師: 找尋專精網路誹謗、名譽權、隱私權、著作權的台灣律師。律師能評估勝訴可能性、蒐證合法性、賠償金額及最有效策略(刑事告訴 vs. 民事求償)。

  2. 刑事告訴:

    • 誹謗罪 (《刑法》第310條): 需證明對方「故意」散布「不實事實」且「足以毀損名譽」。針對「發文者」、「記者」、「編輯」甚至「媒體負責人」。

    • 妨害信用罪 (《刑法》第313條): 若涉及散布不實訊息損害企業信用。

    • 違反《個資法》: 若惡意揭露個人敏感資料。

    • 告訴乃論: 誹謗等罪通常需在知悉犯人時起6個月內提告。

  3. 民事訴訟:

    • 侵害名譽權: 依《民法》第184、195條請求「損害賠償」(財產上與非財產上/精神慰撫金)及「回復名譽」(如登報道歉)。

    • 侵害隱私權/肖像權/個資法: 請求賠償及移除。

    • 假處分: 在訴訟確定前,向法院聲請緊急命令,要求對方先行下架爭議內容(需證明有急迫危險且理由充足)。

  4. 要求平台提供資料: 透過法律程序(如法院命令),要求社群平台或論壇提供匿名發文者的註冊資料(IP位址、Email等),以便追究行為人責任(難度高,平台通常配合意願低)。

六、 長期聲譽管理與預防

  1. 建立主動監測機制: 持續使用監測工具追蹤網路聲量,及早發現潛在危機。

  2. 透明與誠信溝通: 建立開放溝通的企業文化,面對問題不逃避。

  3. 建立媒體關係: 與關鍵記者、編輯建立良好、互信的關係。

  4. 完善內部控管: 防止內部資訊不當外流或員工行為不當引發危機。

  5. 制定危機應變計畫: 預先演練不同危機情境的應對流程。

  6. 個人網路足跡管理: 個人需謹慎管理公開的社群發言與隱私設定。

重要注意事項與風險警示:

  1. 「付費刪帖」極度危險: 宣稱能刪除新聞的「公關公司」或「駭客」:

    • 高風險詐騙: 極可能是騙錢,收錢後消失或只做無效工作。

    • 違法行為: 他們可能使用非法手段(如駭客攻擊、恐嚇),委託人可能成為共犯,觸犯《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等,面臨刑責。

    • 反效果: 若被揭露花錢刪文,聲譽將雪上加霜。

  2. 「洗五星好評」後遺症大: 大量購買假好評易被平台識破(如Google演算法),導致評論被刪除甚至商家檔案被停權,且可能引發公關災難。

  3. 網路霸凌與二次傷害: 在論壇、社群與網友爭辯或情緒化回應,常會引來更多攻擊(肉搜、起底),造成更大傷害。保持冷靜理性至關重要。

  4. 法律戰成本高昂: 訴訟耗時、費錢且結果難料。即使勝訴,負面內容可能早已廣傳。訴訟本身也可能引來媒體關注。

  5. 「完全刪除」是迷思: 即使原始來源下架,轉載、截圖、網頁存檔(如Wayback Machine)仍可能留存。重點應放在「降低可見度」與「重建信任」。

  6. 尋求專業協助: 面對重大危機,聘請專業的「危機公關顧問」(有信譽、有案例、收費透明)和「聲譽管理公司」(專精SEO與內容策略),通常比病急亂投醫更有效且安全。律師則是處理明確違法行為的必要夥伴。

結論:

處理台灣負面新聞是一場結合「快速反應」、「策略溝通」、「法律智慧」、「數位行銷技術」與「長期耐心」的戰役。沒有萬靈丹,「付費刪除」更是絕對要避免的陷阱。最有效的方法是:

  1. 立即、冷靜地評估與蒐證。

  2. 嘗試與來源媒體理性溝通,尋求更正或平衡報導。

  3. 積極利用平台檢舉機制處理違規轉載與討論。

  4. 全力投入「SEO負面管理」,用大量高品質的正面內容淹沒負面資訊。

  5. 在證據確鑿且損害重大時,諮詢律師採取法律行動。

  6. 長期建立透明、可信賴的品牌形象,並持續監測網路聲量。

記住,重建信任比刪除新聞更重要。誠實面對問題、勇於承擔責任(若確有疏失)、積極改進並展現誠意,往往是扭轉負面形象最紮實的根基。這份指南提供的是工具箱,請務必根據自身情況謹慎選擇合法、道德且有效的工具。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頭條負面新聞如何快速刪除?

關於處理頭條負面新聞的完整攻略,重點在於「合法合規」與「快速有效」的策略。請注意,完全刪除一篇已發佈的真實新聞(即使帶有負面性)是極其困難且通常不被允許的,除非其嚴重違法或侵犯權益。本攻略旨在提供在合法框架下,最大限度減輕負面影響、降低可見度(SEO壓制)和爭取修正/刪除的可能性。

頭條負面新聞危機處理:快速減損與合法應對完整攻略

面對突如其來的頭條負面新聞,無論是企業、公眾人物或個人,都會感到巨大壓力。如何在第一時間有效應對,將傷害降至最低?本攻略提供一套系統化、合法合規的處理流程與實用技巧。

核心原則:

  1. 冷靜應對,切勿衝動: 恐慌或情緒化回應只會加劇危機。

  2. 速度至上: 時間是關鍵,反應越快,掌控輿論的機會越大。

  3. 事實為本: 基於事實回應,杜絕謊言和掩蓋。

  4. 合法合規: 所有行動必須在法律和平台規則框架內進行。

  5. 溝通透明: 在適當範圍內保持透明,建立信任。

  6. 目標明確: 主要目標是「減輕影響」和「恢復聲譽」,而非單純追求「刪除」新聞本身(這往往不切實際)。

第一部分:緊急應變期 (黃金24-48小時)

  1. 立即確認與評估:

    • 鎖定來源: 精確找到是哪家媒體、哪個平台(新聞App、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發佈了頭條新聞。

    • 完整閱讀: 仔細閱讀全文,理解指控、引述來源、核心事實點及語氣。

    • 評估真實性: 新聞內容有多少屬實?哪些是誤解、誇大、斷章取義或完全虛構?

    • 評估損害:

      • 嚴重性: 指控的性質有多嚴重?(法律風險?道德譴責?商業損失?)

      • 擴散度: 新聞是否已被大量轉載?出現在多少家主流媒體頭條?社交媒體討論熱度?

      • 受眾: 主要影響哪些利益相關者?(客戶、投資者、員工、監管機構、公眾?)

  2. 啟動危機小組:

    • 立即召集核心決策者(CEO/負責人、公關、法務、相關業務主管)。

    • 明確分工:公關負責輿情監控與回應策略;法務負責法律評估與行動;業務負責內部溝通與事實核查。

  3. 內部事實核查與證據收集:

    • 動員所有資源,針對新聞中的關鍵指控進行快速、嚴謹的內部調查。

    • 收集所有能證明新聞失實、不完整或存在誤導的證據:郵件、文件、會議記錄、錄音(注意合法性)、數據報表、第三方證明等。證據鏈是後續所有行動的基石!

  4. 初步應對策略選擇:

    • 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核心策略方向:

      • 澄清與糾正: 若內容存在事實性錯誤或嚴重誤導。

      • 道歉與補救: 若指控基本屬實,需承擔責任。

      • 法律行動: 若內容嚴重失實、構成誹謗或侵犯合法權益。

      • 淡化處理 (SEO壓制): 若刪除無望或難度極高,首要目標轉為降低新聞可見度。

    • 通常這幾種策略會組合使用。

第二部分:主動出擊 – 爭取刪除/修正 (適用於內容失實或侵權)

目標: 通過合法、官方渠道,請求新聞源頭平台對不實或侵權內容進行刪除或顯著修正。

  1. 直接聯繫發佈媒體:

    • 找到對的窗口: 聯繫該媒體的新聞編輯部、值班編輯或專門的讀者意見/糾錯部門(通常在網站底部有鏈接)。

    • 正式書面溝通 (關鍵!):

      • 主題明確: 例如「關於貴媒體[新聞標題]的嚴重事實錯誤及刪除/修正請求」。

      • 清晰指出錯誤: 逐條列出新聞中具體哪句話、哪個事實點存在錯誤或誤導。引用原文

      • 提供確鑿證據: 附上清晰、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其錯誤(文件、截圖、數據、權威來源鏈接等)。證據需可直接反駁指控。

      • 說明影響: 簡要說明錯誤報導造成的損害(名譽、商業等)。

      • 明確訴求:

        • 首選:立即刪除不實報導。

        • 次選:在原文顯著位置(通常是開頭或結尾)添加更正聲明,清晰說明錯誤所在及正確事實。

        • 再次:發佈一篇獨立的、立場公正的更正報導。

      • 專業、理性語氣: 避免情緒化指責,保持專業和尊重。展現解決問題的誠意。

      • 聯繫方式: 提供清晰有效的聯繫方式。

    • 跟進: 發送後,嘗試電話跟進確認接收,並禮貌詢問處理進度。保持耐心但堅持。

  2. 利用平台官方投訴/舉報機制:

    • 仔細閱讀平台規則: 每個新聞平台(網站、App)都有內容政策或社區規範,明確規定哪些內容違規(如:謠言、誹謗、侵犯隱私、人身攻擊等)。

    • 找到舉報入口: 通常在文章頁面底部或側邊欄有「舉報」、「反饋」、「投訴」等按鈕。

    • 精準選擇理由: 根據新聞具體問題,選擇最匹配的舉報理由(例如:「信息不實」、「侵犯名譽/商譽」、「侵犯隱私」)。

    • 詳細填寫說明: 簡潔清晰地說明新聞違反了哪條規則,具體哪部分內容有問題,並再次附上關鍵證據投訴描述是核心,務必寫好!

    • 平台處理時間: 不同平台處理速度差異很大,從幾小時到數天甚至更長。需持續關注。

  3. 尋求法律途徑 (在證據充分且損害重大時):

    • 諮詢專業律師: 立即諮詢精通網絡侵權、名譽權/商譽權、媒體法的律師。

    • 評估可行性: 律師會評估案件勝訴可能性、取證難度、時間成本及潛在風險。

    • 發律師函:

      • 由律師起草正式律師函,發給涉事媒體。

      • 嚴正指出報導的侵權性質(如構成誹謗)、具體侵權內容、造成的損害。

      • 明確要求:在限定時間內刪除侵權內容、發佈更正/道歉聲明、賠償損失等。

      • 律師函具有法律威懾力,比自行溝通更有效。

    • 提起訴訟:

      • 作為最後手段,在協商無果且證據確鑿時,可考慮向法院提起名譽權/商譽權侵權訴訟。

      • 勝訴後,法院判決書可強制要求媒體刪除內容、道歉及賠償。

      • 注意:訴訟耗時長(數月甚至數年)、成本高、結果不確定,且可能引發二次傳播。

重要提醒:

  • 刪除難度: 對於基本屬實但角度負面的報導,或僅是觀點批評,媒體幾乎不可能刪除。此時重點應轉向 「SEO壓制」  「主動溝通」

  • 證據是王道: 沒有確鑿證據,所有刪除請求都很難成功。

  • 尊重新聞自由: 媒體有報導和批評的權利(即使報導帶來不便),除非其違法或嚴重失實。

第三部分:核心策略 – SEO壓制 (降低負面新聞可見度)

當刪除不可行或進展緩慢時,「SEO壓制」是減輕影響最核心、最常用的有效手段。 目標是讓正面或中性信息在搜索引擎結果中排名高於負面新聞。

  1. 原理: 利用搜索引擎(Google、百度、Bing等)的排名算法,通過創建和優化大量高質量、相關性強的正面內容,將負面新聞擠出搜索結果首頁,甚至前三頁。

  2. 關鍵行動:

    • 創建高權威官方內容:

      • 官方聲明/澄清稿: 在公司官網、官方部落格、官方社交媒體賬號(FB, LinkedIn, Twitter, 微博等)發佈立場聲明、事實澄清或調查報告。確保內容詳實、有理有據、語氣誠懇。

      • 新聞稿: 向權威財經、科技或行業媒體發佈正面新聞稿(如:新產品、新合作、獲獎、公益活動、CEO觀點等),增加正面曝光。

      • 深度內容: 發佈白皮書、行業報告、案例研究等高價值長文,展示專業性和領導力。

      • 優化關鍵詞: 在這些內容中,自然融入目標受眾可能搜索的相關關鍵詞(包括公司名、負責人名、事件相關詞等),並做好頁面SEO(標題、描述、標籤、結構化數據)。

    • 激活自有媒體矩陣:

      • 社交媒體: 在所有官方社交平台積極發佈正面、互動性強的內容(活動、用戶故事、幕後花絮、行業洞見)。鼓勵粉絲互動(點讚、分享、評論)。

      • 影片平台: YouTube, Bilibili等發佈企業文化、產品介紹、客戶見證等影片。

      • 問答平台: 在知乎、Quora等相關問題下,由官方或授權人員提供專業、客觀的回答,必要時進行澄清(注意避免硬廣或爭辯)。

    • 尋求第三方背書與曝光:

      • 媒體關係: 聯繫友好的、有影響力的行業記者、KOL、分析師,提供獨家信息、專訪機會或評論素材,引導他們發佈中立或正面報導/評論。真誠溝通,勿試圖操控。

      • 用戶評價/案例: 鼓勵滿意的客戶在第三方評論平台(如Google My Business, Trustpilot, 行業論壇)分享正面體驗。

      • 權威外鏈: 爭取高質量、高權重的外部網站鏈接指向你的官方澄清頁或正面內容(如行業協會網站、合作夥伴網站、知名媒體報導你的正面新聞)。

    • 維基百科 (如適用): 確保公司/人物的維基百科條目客觀、中立、包含最新資訊。若條目被惡意修改或包含不實信息,需嚴格按照維基規則和流程提交可靠來源進行修正,切勿直接編輯戰

    • 付費廣告 (短期快速見效):

      • 搜索引擎廣告 (SEM): 購買品牌相關關鍵詞的廣告(如公司名、產品名),確保搜索結果頂部出現你的官方鏈接和正面信息。

      • 社交媒體廣告: 在FB, LinkedIn, Twitter等平台投放廣告,精準推送正面內容給目標受眾。

      • 信息流廣告: 在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資訊App的信息流中投放原生廣告,傳播正面故事。

第四部分:主動溝通與聲譽修復

  1. 發佈正式聲明/回應:

    • 選擇合適平台: 官網、官方社交媒體主賬號是最快最直接的渠道。重大危機可考慮召開線上/線下記者會(需充分準備)。

    • 內容要點:

      • 承認與關注: 開篇表明已關注到相關報導,感謝各方關心。

      • 陳述事實: 清晰、簡潔地陳述你所掌握的客觀事實。對錯誤部分明確糾正,對屬實部分勇於承認。

      • 表達立場與態度: 對造成的困擾表示歉意(如確有過錯),闡明公司價值觀和處理原則。

      • 說明行動: 告知公眾已採取或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調查、改進、補救、溝通)。

      • 承諾與展望: 表達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對未來的承諾。

      • 溝通渠道: 提供後續進展的更新渠道(如專門頁面、郵箱)。

    • 真誠一致: 語氣需真誠、負責、一致。避免官腔、推諉或攻擊性語言。

  2. 定向溝通關鍵利益相關者:

    • 客戶: 通過郵件、客服渠道、客戶經理等主動溝通,解釋情況,提供保證,處理疑慮。

    • 投資者/股東: 第一時間通報,提供詳細信息和應對方案,安撫信心。

    • 員工: 內部全員溝通,統一信息口徑,穩定軍心,鼓勵員工成為正面信息的傳播者(在個人社交圈適當分享官方聲明)。

    • 合作夥伴/供應商: 主動溝通,說明情況,維持合作信心。

    • 監管機構: 如涉及合規問題,應主動報備溝通,展現配合態度。

  3. 持續監測與動態調整:

    • 輿情監控工具: 使用專業工具(如Brandwatch, Meltwater, 五節數據,或Google Alerts, 社交媒體搜索)24小時監控品牌關鍵詞、事件相關詞的討論。

    • 分析輿情走向: 關注討論熱度、情感傾向(正面/負面/中性)、主要意見領袖觀點、新出現的質疑點。

    • 快速回應新問題: 對於新出現的、廣泛傳播的誤解或疑問,及時通過官方渠道或適當平台進行補充說明或澄清。

    • 評估策略效果: 定期檢視SEO壓制效果(搜索排名變化)、媒體報導傾向、社交輿論風向,根據效果動態調整策略。

  4. 長期聲譽建設:

    • 危機平息後,持續投入品牌建設: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加強企業社會責任(CSR),積極與社區互動,建立穩固的媒體關係,持續產出優質內容。

    • 建立常態化預警機制: 設立日常輿情監控,定期進行聲譽風險評估,制定並更新危機預案。

第五部分:必須避免的陷阱

  1. 切勿嘗試「非法刪帖」服務:

    • 聲稱能「秒刪」、「內部關係刪除」的服務絕大多數是騙局,或採用黑客、惡意舉報等非法手段。

    • 風險極高:被騙錢財、泄露敏感信息、因參與非法行為而觸犯法律、激化媒體矛盾導致更多負面報導。

  2. 避免公開爭吵與情緒化攻擊:

    • 在社交媒體或公開場合與媒體、記者或網友爭吵,只會火上澆油,製造更多負面素材。

    • 保持專業和克制,聚焦於事實和解決方案。

  3. 杜絕撒謊與掩蓋:

    • 一旦被揭穿,將徹底摧毀信任,引發更嚴重的二次危機。代價遠超承認錯誤。

  4. 不要忽視內部溝通:

    • 員工不知情或信息混亂,可能無意中對外傳播錯誤信息,或士氣低落。

  5. 避免「鴕鳥政策」:

    • 不回應、不處理,等於默認指控,任由負面輿論發酵失控。

總結:

處理頭條負面新聞是一場與時間和輿論的賽跑。快速刪除一篇已發佈的新聞極其困難,且非首要目標。 成功的關鍵在於:

  1. 快速反應,精準評估。

  2. 基於事實和證據,通過合法官方渠道(媒體溝通、平台投訴、律師函)爭取修正或刪除(僅適用於失實/侵權內容)。

  3. 將核心資源投入「SEO壓制」: 系統性創建和推廣高質量正面內容,降低負面新聞的可見度。這是最可靠、最常用、效果最顯著的減損策略。

  4. 主動、真誠、透明地溝通: 對內對外統一信息,安撫利益相關者,展現負責任態度。

  5. 持續監控,動態調整。

  6. 絕對遠離非法刪帖,杜絕撒謊和掩蓋。

遵循以上攻略,雖不能保證「快速刪除」,但能最大程度快速控制局面、減輕負面衝擊、保護品牌聲譽,並為長期的聲譽修復奠定基礎。預防勝於治療,建立良好的日常聲譽管理和危機預案至關重要。

立即刪除頭條新聞

Read More

媒體真的討厭律師發函要求下架新聞嗎?

我們來詳細探討「媒體是否真的討厭律師發函要求下架新聞」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絕對的「是」或「否」,而是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媒體與律師函之間的複雜關係。

核心結論:媒體普遍對「濫用」或「不當目的」的律師函感到反感甚至厭惡,但對於基於正當法律權益(如明顯侵害名譽權、隱私權)而發出的律師函,則視為法律程序的一部分,雖不樂見但較能理解,未必到「討厭」的程度。

以下從幾個關鍵面向詳細說明媒體為何可能「討厭」這類律師函,以及何種情況下較不至於:

媒體「討厭」律師發函要求下架新聞的主要原因:

  1. 視為對新聞自由的威脅與言論審查:

    • 核心價值衝突: 新聞自由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媒體自認扮演「第四權」角色,監督權力、揭露真相。當律師函要求下架新聞時,媒體容易解讀為企圖掩蓋事實、阻礙公眾知情權,是對其核心職能的直接挑戰。

    • 「寒蟬效應」的擔憂: 如果媒體輕易屈服於每一封律師函,可能會產生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記者或編輯在報導敏感議題(尤其涉及權勢者、大企業)時會更顧忌,擔心訴訟風險,導致重要但具爭議的報導無法刊出,損害公眾利益。

    • 視為濫用法律工具施壓: 許多媒體認為,部分當事人(尤其是資源豐富者)或其律師,將「發律師函」作為一種「標準操作程序」或「恫嚇手段」,目的不在於真的進入司法程序(因為訴訟成本高、結果難料),而在於利用媒體害怕訴訟、耗費時間金錢應對的心理,迫使媒體退縮、下架報導。

  2. 認為部分律師函內容空洞、缺乏依據:

    • 「罐頭信函」或「濫訴」印象: 媒體常收到大量律師函,其中不少被認為是制式化、缺乏具體事實和法律論述支撐的「罐頭信函」。這類函件可能只是聲稱「報導不實」、「損害名譽」,卻未具體指明哪部分不實、為何不實、或如何構成法律上可請求下架的要件(如誹謗的「真實惡意」或「合理查證義務」的違反)。

    • 混淆「當事人不滿」與「法律上侵權」: 媒體很清楚,當事人(尤其報導中的負面角色)對報導感到不滿是常態。但「不滿」不等於報導「違法」。媒體認為許多律師函只是反映當事人情緒,而非基於堅實的法律基礎。

  3. 實務操作上的困擾與成本:

    • 耗費時間與人力: 處理律師函需要內部法務或外部律師審閱、評估法律風險、與編輯部溝通、研擬回覆等,這些都耗費寶貴的時間和人力資源。對於規模較小的媒體,負擔尤其沉重。

    • 中斷作業流程: 收到律師函常需要優先處理,打亂既定的新聞產製流程。

    • 潛在的法律成本: 即使媒體認為自己站得住腳,評估風險和準備回應(甚至後續可能的訴訟)都涉及法律費用。

  4. 對「下架」要求的特別反感:

    • 「下架」 vs 「更正/澄清」: 媒體對於「要求更正報導中具體、可證明的錯誤」通常有較成熟的機制處理,視為新聞專業的一部分。然而,「要求直接下架整篇報導」被認為是更嚴厲、更全面的要求,形同要求媒體「抹去」該則新聞的存在,這比要求更正更強烈地抵觸新聞自由和存檔原則。

    • 「認錯」的象徵意義: 下架報導常被外界解讀為媒體承認報導完全錯誤或嚴重失當,對媒體信譽傷害較大。媒體若非真有重大過失,極不願意走到這步。

  5. 對律師角色的特定觀感:

    • 「打手」或「幫兇」的標籤: 部分媒體從業人員可能認為,某些律師積極地為客戶(尤其是形象不佳或有權勢的客戶)發函施壓媒體,是在協助客戶規避監督或掩蓋問題,而非真正維護法律正義,這強化了負面觀感。

媒體「未必討厭」或較能接受律師函的情況:

  1. 確實存在明確且重大的法律瑕疵:

    • 當報導明顯違反法律規定,例如:

      • 未經同意公開報導性侵害被害人身份(明確違法)。

      • 報導未經證實、且造成嚴重損害的誹謗性言論(例如明知為假仍惡意散佈)。

      • 嚴重侵害無關公共利益之個人隱私(如公開健康紀錄)。

    • 在這些情況下,媒體內部通常也有自律規範或法律顧問會建議主動處理(更正、下架或道歉)。收到律師函只是確認了問題的嚴重性,媒體較能理解其必要性,甚至可能已在處理中。

  2. 律師函內容具體、有理有據:

    • 函中清晰指明報導何處可能涉及不法(如哪段文字構成誹謗要件)、提供相關事證或法律依據(如相關判例、法條),並提出合理的要求(例如要求在特定版面刊登「更正啟事」而非直接要求下架整篇報導)。這種具專業性和建設性的溝通方式,較容易被媒體嚴肅看待,並作為內部檢討的參考,較不易引起反感。

  3. 作為正式法律溝通管道的認知:

    • 媒體理解「發律師函」是當事人或其律師啟動正式法律救濟前的必要程序。這代表對方是認真的,也給了媒體一個在進入耗時費力的訴訟前解決爭議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律師函是法律體系運作的一環。

總結:

  • 媒體的「討厭」主要源於對新聞自由受壓迫的敏感、對濫用法律程序施壓的厭惡、以及處理此類函件的實務負擔。 當律師函被視為一種企圖掩蓋真相、恫嚇媒體、或缺乏法律依據的騷擾工具時,媒體的反感最為強烈。

  • 媒體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討厭所有律師函。 對於基於明確、重大且具體的法律侵權事實所發出的律師函,尤其當要求合理(例如要求更正而非全面下架)且溝通專業時,媒體雖然仍不樂見(畢竟代表報導有問題或惹上麻煩),但較能視其為法律程序的一部分,進行內部檢視與回應,不至於到「討厭」的程度。

  • 關鍵在於「目的」與「方式」: 律師函是用來正當維護受法律保障的權益?還是被當作箝制言論、掩蓋問題的工具?函件的內容是否專業、具體、有說服力?這決定了媒體看待它的態度是「必要的法律程序」還是「令人厭惡的施壓手段」。

因此,與其說媒體「討厭」律師發函要求下架新聞,不如說媒體高度警惕並厭惡任何可能被用來不當限制新聞自由、濫用法律程序或缺乏實質依據的律師函。對於真正基於法律、專業且具體的維權行動,媒體雖有壓力,但通常會以更審慎的態度處理。

立即下架負面新聞

Read More

如何處理性侵案的負面新聞?

以下是針對性侵案件負面新聞的實戰處理攻略,結合危機管理、法律行動與心理保護,完整操作指南:

第一步:黃金72小時危機控管

1. 緊急止血策略

行動重點具體操作
切斷資訊洩漏✓ 要求知情者簽保密協議
✓ 沒收職場監控錄像(若為職場性侵)
數位證據固化✓ 用「螢幕錄影APP」保存加害者騷擾訊息/網路抹黑貼文
✓ 公證網頁存證(找「聯合法律事務所」辦理)
聲明模板>「當事人已委請律師處理,基於偵查不公開及保護被害人,暫不回應。呼籲媒體恪守《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勿揭露個資。」

 

2. 反制媒體獵殺

  • 當記者堵訪時

    統一話術:「一切以檢方調查為準,現階段無可奉告。不實報導將依法追訴。」

  • 發現違規報導
    ✓ 立即向NCC申訴(台灣)或影視處投訴(香港)
    ✓ 發律師函要求下架,附法律條文:「違反《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最高罰100萬新台幣」

第二步:法律戰佈局清單

刑事民事雙軌並進

法律行動操作要領
證據強化包✦ 蒐集「案發前後」聯絡記錄、就醫紀錄、目擊證人
✦ 聲請「性侵案件減少重複陳述作業」避開二度傷害
反制誹謗✦ 對散播謠言者寄「存證信函」限期道歉
✦ 監控加害人臉書/論壇發文,截圖公證提告
民事求償✦ 列「精神賠償計算清單」:諮商費+工作損失+創傷治療費
✦ 訴狀註明「懲罰性賠償」

 

出庭自保技巧

  • ✅ 聲請「視訊作證」或「法庭屏風隔離」

  • ✅ 由社工陪同出庭,避免獨自面對加害人

  • ❌ 拒絕媒體法庭素描(向法院遞「禁止拍攝聲請書」)

第三步:輿論攻防戰工具箱

負面新聞消毒SOP

主動話術模板

「當事人現正接受專業心理輔導,感謝各界關心。此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基於被害人隱私權,請勿傳播未經證實訊息。我們堅信司法會還原真相。」
▶ 搭配動作:發布受害者「接受治療」背影照(經模糊處理)+ 律師事務所LOGO

第四步:心理防護網建構

創傷隔離計畫

防護層執行方案
數位排毒✓ 刪除社群APP
✓ 安裝「Freedom」阻斷新聞網站
✓ 親友代管手機
支持系統✓ 加入「匿名支持群組」(如台灣蒲公英諮商室線上社群)
✓ 指定「發言代理人」過濾外界接觸
緊急按鈕✓ 設定快捷鍵直通113專線
✓ 手機備註:「我現在需要:□陪聊 □律師 □報警」

 

企業版特別攻略(職場性侵適用)

公關危機處理流程

  1. 立即切割

    • 停職加害者 + 發公告:「零容忍立場,已啟動調查」

  2. 第三方背書

    • 聘請婦女團體(如現代婦女基金會)監督調查過程

  3. 形象修補包

    • 發布「性平機制升級計畫」+ 捐款性侵防治機構

✦ 嚴禁操作:「要求受害者封口」或「私下和解」——可能涉犯《性平法》包庇罪

關鍵心法:三不三要

三不三要
不隨謠言起舞要主導議題框架
不讓受害者獨自面對媒體要專業團隊作戰(律師+心理師+公關)
不在司法判決前公審任何人要轉化創傷為倡議力量

 

💡 生存提醒:性侵新聞戰是馬拉松,非短跑。每週設定「無媒體日」,保留心理復原空間。
若需「存證信函範本」、「媒體檢舉聯絡窗口清單」等實戰工具,可提供進一步資源。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刪除負面新聞是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關於「刪除負面新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的完整指南。請注意,刪除已發佈的新聞內容(尤其是來自正規媒體)是非常困難且通常需要滿足特定條件的。新聞自由和公眾知情權是重要原則。本指南將涵蓋合法、可行的途徑及其所需條件。

刪除負面新聞的完整指南:具備條件與可行途徑

重要前提:

  1. 「刪除」非萬能: 刪除並非總是可行或最佳的危機處理方式。更正錯誤資訊、發表官方聲明、優化正面內容(SEO)、與受眾真誠溝通 往往是更有效且可持續的策略。

  2. 合法性至上: 所有嘗試刪除內容的行動必須基於法律依據平台政策。試圖透過非法或不道德手段(如恐嚇、賄賂、黑客攻擊)刪除內容,後果可能非常嚴重(法律責任、更大公關危機)。

  3. 困難度高: 正規新聞媒體基於新聞自由和存檔原則,極少會完全刪除已發佈的報導(更正或更新附註更常見)。社交媒體、論壇上的用戶生成內容相對有較高的刪除可能性,但也需符合條件。

以下列出「可能」導致負面新聞或相關內容被刪除的途徑及其所需具備的條件:

途徑一:基於法律依據要求刪除

這是針對虛假、違法內容最有力的途徑,但需通過法律程序。

  1. 條件:內容涉及「誹謗」

    • 具備條件:

      • 證明陳述為虛假事實: 必須能清楚證明新聞中關於您的具體陳述是不真實的(例如:錯誤指控貪污、犯罪、嚴重不當行為)。意見表達(即使負面)通常不構成誹謗。

      • 證明具有「惡意」或「重大過失」: 在某些司法管轄區(如台灣、香港),需證明發布者明知是假或罔顧真偽而發布(真實惡意原則)。有些地區則可能只需證明發布者未盡合理查證義務(過失)。

      • 證明造成損害: 需證明該虛假陳述對您的名譽、事業、精神等造成了具體或可預見的損害。

      • 對象是您本人: 報導必須明確指向您或能合理辨識是您。

    • 可行行動:

      • 發律師函: 委任律師向發布媒體/平台發出存證信函或律師函,要求限期內刪除誹謗內容、公開道歉,否則將提起訴訟。

      • 提起民事訴訟: 向法院提起誹謗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刪除侵權內容、賠償損害、刊登道歉啟事等。勝訴判決是強制刪除的最有力依據。

      • 刑事告訴: 若該誹謗行為在當地法律構成刑事犯罪(如台灣的誹謗罪、妨害信用罪),可提出刑事告訴。檢察官起訴或法院判決有罪後,可能間接促使內容被刪除或下架。

  2. 條件:內容侵犯「隱私權」

    • 具備條件:

      • 揭露私密領域事務: 新聞未經同意揭露了您的高度私密且與公共利益無關的資訊(如詳細健康紀錄、私人通訊內容、住家內部細節、未公開的親密關係)。

      • 缺乏公共利益: 該私密資訊的揭露不符合公共利益(例如:公眾人物的婚外情若涉及虛報公帳可能有關;但純粹的私人感情糾紛則未必)。

      • 侵入私人空間: 使用非法或侵擾性手段(如偷拍、竊聽)取得資訊。

    • 可行行動: 類似誹謗途徑,發律師函、提起民事侵權訴訟(侵害隱私權)或刑事告訴(如妨害秘密罪)。

  3. 條件:內容侵犯「著作權」

    • 具備條件:

      • 您是著作權人: 新聞中未經授權使用了您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文字、照片、影片、音樂等)。

      • 超出合理使用範圍: 媒體的使用行為不符合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如報導時事新聞的必要範圍)。

    • 可行行動:

      • 依據當地法令(如台灣的《著作權法》第90條之4至第90條之12,類似美國的DMCA),向網路服務提供者(ISP)或內容平台發出符合法定格式的「侵權通知」,要求移除侵權內容。這是針對網路平台內容較快速的方式。

      • 對媒體或上傳者提起著作權侵權訴訟。

  4. 條件:內容違反其他特定法律

    • 例如:涉及國家機密、宣揚犯罪手法、煽動暴力仇恨、兒童色情等明顯違法內容。可直接向主管機關檢舉,由執法機關要求或強制刪除。

途徑二:依據平台/服務提供者政策要求刪除

這主要適用於網路平台(社交媒體、論壇、部落格、評論網站)上的內容,而非正規新聞媒體官網。

  1. 具備條件:內容違反平台社群規範或服務條款

    • 常見違規類型:

      • 仇恨言論、歧視性言論

      • 騷擾、霸凌、威脅暴力

      • 裸露或性暗示內容

      • 垃圾訊息、詐騙

      • 侵犯知識產權(如前所述)

      • 發布虛假資訊(平台政策日益重視,但認定標準不一)

      • 冒充他人

    • 可行行動:

      • 在該平台找到「檢舉」功能,詳細說明內容違反了哪一條社群守則或服務條款。

      • 提供具體證據和說明: 清楚指出是哪段文字、哪張圖片違規,以及為何違規。檢舉理由越具體、越符合平台規則,成功率越高。

      • 可能需要提供身份證明: 若涉及身份盜用或深度侵權,平台可能要求提供身份證明文件(如身份證、護照)。

      • 耐心等待審核: 平台審核需要時間,且結果不一定如您所願(平台有其裁量權)。

途徑三:與發布者(媒體/原作者)協商

這比較適合內容有部分錯誤、過時,或涉及較小媒體、自媒體、部落客的情況。大型正規媒體通常有嚴格的編輯政策。

  1. 具備條件:

    • 內容存在事實性錯誤: 您能明確指出報導中的具體錯誤點,並提供可信的證據(文件、記錄、第三方證明)。

    • 內容已過時且可能持續造成誤導: 例如事件後續已有最終判決、官方澄清,但舊報導仍被大量搜尋引用。

    • 您與發布者有溝通管道或潛在合作關係。

    • 發布者願意傾聽且注重專業聲譽。

  2. 可行行動:

    • 正式且禮貌地溝通: 以書面(郵件、信函)聯繫負責的編輯或記者,清晰、冷靜、有條理地指出問題所在,附上佐證資料。

    • 提出具體訴求: 是要求更正特定段落?添加更新註記?還是極特殊情況下請求撤稿?(後者極難)

    • 提供替代方案: 例如提供更準確的資訊來源、接受採訪澄清誤會、或建議發布一篇後續平衡報導。

    • 強調公共利益: 說明更正/更新如何有助於提供公眾更準確的資訊。

    • 尋求和解: 若涉及法律爭議(如誹謗),在訴訟過程中也可嘗試和解,將刪除或更正內容作為和解條件之一。

途徑四:利用「被遺忘權」/「刪除權」

主要適用於歐盟(GDPR)、部分其他國家/地區(如加州CCPA),以及搜尋引擎結果

  1. 具備條件(以歐盟GDPR為例):

    • 您是資料當事人。

    • 您的個人資料已無處理之必要。

    • 您撤回同意且無其他合法處理依據。

    • 您反對處理且無壓倒性合法利益。

    • 個人資料遭到非法處理。

    • 為遵守法律義務必須刪除。

    • 涉及未成年時提供之個人資料。

    • 重點: 在要求刪除搜尋結果連結時,需證明該連結資訊對您「不充分、不相關、已過時或過度」。且需權衡公眾知情權(公眾人物、重大事件相關資訊較難刪除)。

  2. 可行行動:

    • 搜尋引擎公司(如Google) 提出正式的「被遺忘權」申請。Google等平台有專門的申請表格和流程。

    • 提供詳細資訊:具體的網址連結、您的身份證明、說明為何符合上述刪除條件。

    • 等待評估:搜尋引擎會根據當地法律和具體情況評估,決定是否移除特定連結(注意:是移除搜尋結果連結,不是刪除原始網頁內容本身)。

總結關鍵條件與注意事項

  1. 內容本身有「硬傷」: 這是刪除的核心基礎。內容必須是虛假的(誹謗)、嚴重侵權的(隱私、著作權)、或明顯違法/違反平台規則。單純的負面評價或基於事實的批評,幾乎不可能被刪除。

  2. 充分且有力的證據: 無論是法律訴訟、平台檢舉還是媒體協商,提供清晰、可信、具法律效力的證據是成敗關鍵。口說無憑。

  3. 明確的法律或政策依據: 您的訴求必須能明確連結到具體的法律條文(誹謗法、隱私法、著作權法)或平台/媒體的公開政策條款。

  4. 正確的對象與管道: 找對負責人!是法院?是ISP?是平台客服?是媒體總編輯?使用官方指定的申訴或檢舉管道。

  5. 專業協助: 涉及法律途徑(尤其誹謗、隱私)強烈建議諮詢專業律師。處理複雜的網路聲譽問題也可尋求專業的公關顧問或線上聲譽管理服務。

  6. 時間與成本考量: 法律訴訟耗時長、費用高。平台檢舉結果不確定。與媒體協商需要技巧和耐心。要有心理準備。

  7. 刪除≠消失: 即使成功刪除原始出處,內容可能已被備份、截圖、轉載到其他地方。SEO優化、發布正面權威內容、建立良好線上形象仍是長期管理負面資訊的重要策略。

最重要建議:

在尋求刪除之前,務必評估

  • 該內容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有多大?

  • 刪除是否真的必要?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澄清、聲明、SEO)有效降低傷害?

  • 嘗試刪除的行動本身,是否可能引發更大的關注(史翠珊效應)?

專業公關和法律諮詢是處理重大負面新聞危機不可或缺的資源。 本指南提供方向,但具體個案仍需專業判斷。

立即下架負面新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