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負面新聞刪除

在台灣涉及醫療事故的負面新聞該怎麼下架?

在台灣,若您認為某篇「涉及醫療事故的負面新聞」內容不實或違法,需依法透過正當程序處理。以下為完整操作指南,請務必遵守法律規範:

一、釐清「可要求下架」的法定條件

醫療事故報導僅在符合以下條件時才可能依法要求下架:

  1. 內容明顯不實

    • 報導與客觀事實不符(如偽造病歷、扭曲診療過程)。

    • 注意:醫療結果爭議(如併發症是否屬過失)需專業鑑定,非單純媒體報導可認定。

  2. 侵害當事人權利

    • 未經同意公開病人全名、病歷、影像等個資(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9、20條)。

    • 使用侮辱性語言攻擊醫護人員(涉《刑法》公然侮辱罪)。

  3. 違反偵查不公開

    • 若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報導揭露檢方偵查內容(違反《刑事訴訟法》第245條)。

⚠️ 重要限制

  • 單純負面但不違法(如家屬控訴、專家質疑醫療疏失)無法強制下架,受《憲法》言論自由保障。

  • 醫療機構不得以「損害商譽」為由要求刪文,除非能證明報導出於「惡意」且「完全虛構」。

二、下架前必做3步驟

步驟1:蒐集證據並專業驗證

  • 保存證據:截圖、錄影、公證網頁(可至法院公證處辦理)。

  • 醫療鑑定

    • 向「醫策會」或地方衛生局申請第三方醫療鑑定報告(證明報導內容錯誤)。

    • 費用:約新台幣4~8萬元,時程1~3個月。

步驟2:向發布平台正式申訴

  1. 依據平台規則檢舉(範例):

    • Facebook/Google:以「侵犯隱私」「不實資訊」為由檢舉。

    • 新聞網站:查找該媒體「更正與撤稿政策」,書面寄送存證信函。

  2. 附檔需包含:

    • 公證過的侵權內容

    • 醫療鑑定報告摘要

    • 個資侵害證明(如病歷截圖比對)

步驟3:法律程序要求刪文

若平台未處理,依情節採取行動:

侵權類型法律途徑受理機關
散布不實資訊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刪文+損害賠償)地方法院民事庭
侵害個資/名譽刑事告訴(《個資法》第41條、《刑法》誹謗罪)地檢署或警局
違反偵查不公開向承辦檢察官舉發案件管轄地檢署

 

三、替代方案:平衡報導權

若無法強制下架,可行使「法律賦予的澄清權」:

  1. 要求媒體刊登更正啟事

    • 依據《衛星廣播電視法》第30條,媒體有義務在接到書面更正請求後20日內刊登

  2. 向NCC申訴

    • 若電視/廣播報導不公,備齊證據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申訴(NCC申訴平台)。

  3. 自行發布聲明

    • 在機構官網、社群媒體發布澄清聲明,並可購買廣告推廣。

四、風險預警

  1. 反效果風險

    • 強硬要求下架可能引發更大輿論關注(「史翠特效應」)。

  2. 誣告責任

    • 若無法證明內容不實卻提告,可能被告誣告罪(《刑法》第169條)。

  3. 時間成本

    • 民事訴訟一審平均需6~18個月,需評估必要性。

五、實務建議流程

六、免費法律資源

  • 法律扶助基金會:預約諮詢(專線:412-8518,市話加02)。

  •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醫療糾紛法律諮詢(電話:02-8590-6666)。

  • 各縣市衛生局:醫療爭議調處小組(免費協調管道)。

關鍵提醒
醫療事故報導涉及高度專業,強制下架門檻極高。
優先建議策略

  1. 透過第三方鑑定取得有利報告

  2. 主動發布專業澄清聲明

  3. 必要時由律師發函要求平衡報導
    避免直接對抗媒體,以防輿論升級。

立即下架醫療事故的新聞

Read More

教育行業的負面新聞刪除案例

教育行業的負面新聞刪除案例:完整指南

教育機構(學校、補習班、幼兒園、線上教育平台等)一旦爆發負面新聞,殺傷力極大,直接衝擊招生與社會信任。了解「哪些負面新聞可能刪除」以及「如何合法處理」至關重要。本指南結合常見案例與實務操作,提供教育從業者應對策略。

🛡 一、 教育行業「較有機會」刪除的負面新聞類型與案例

  1. 涉及「不實指控或誹謗」:

    • 案例: 匿名網友在論壇發文指控「A補習班老師集體吸毒」,附上模糊不清的合成照片。

    • 處理:

      • 蒐證: 立即截圖存證(含發文時間、帳號、IP資訊若可取得)。

      • 法律行動: 委請律師發存證信函要求平台刪文,並表明將對發文者提出刑事誹謗罪告訴

      • 平台檢舉: 同步向論壇管理員檢舉「散佈不實資訊」與「惡意誹謗」,提供澄清證明(如老師無犯罪紀錄證明)。

      • 成功關鍵: 內容明顯捏造、證據充分,平台通常會下架。

  2. 嚴重「侵犯隱私權」:

    • 案例: 不滿的離職員工在社群公開B幼兒園「全體學童名單、家長聯絡電話與特殊疾病史」Excel檔。

    • 處理:

      • 緊急下架: 立即聯繫該社群平台客服,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檢舉「未經同意揭露個人敏感資料」,強調對未成年人造成重大風險。平台通常會火速刪除

      • 法律究責: 對離職員工提起刑事違反個資法告訴民事求償

      • 通報主管機關: 依規定通報地方教育局與個資保護主管機關。

    • 案例: 網友未經同意偷拍C學校特教生情緒失控畫面並上傳至抖音嘲笑。

    • 處理: 以「侵犯未成年人隱私」與「惡意散佈造成身心傷害」為由,向平台強力申訴,幾乎必定刪除。

  3. 「惡意偽造或變造」的內容:

    • 案例: 競爭對手偽造D線上教育平台的「學員退費申請單」,聲稱有數百人集體退費,平台即將倒閉。

    • 處理:

      • 公開澄清: 官方立即發布聲明,展示真實文件格式與退費數據。

      • 存證信函: 對散佈者及轉載媒體發函要求刪除不實內容。

      • 平台檢舉: 提供偽造證據,檢舉「詐騙或虛假資訊」。若媒體轉載,聯繫其依據《新聞倫理規範》要求更正或下架。

  4. 「過時且不再具公共利益」的舊聞:

    • 案例: 五年前E大學某教授涉及學術倫理爭議(非造假,屬程序瑕疵),已接受校方懲處且事件落幕。如今該教授已退休,但舊聞仍佔據搜尋結果前三名,影響其私人講座招生。

    • 處理:

      • 申請移除搜尋結果: 向Google提交「被遺忘權」請求 (RTBF Form),說明:

        • 事件已解決多年,無公共利益。

        • 當事人已非公職/學術要職。

        • 持續曝光造成現今個人生活與工作顯著困擾。

      • 結果: 雖非保證成功,但若論述有力,有機會移除特定連結(非刪除原始報導)。

  5. 違反「平台政策」的惡意攻擊:

    • 案例: 網友在F語言中心Google商家頁面連續發布數十則1星評論,內容為「老師是妓女」、「老闆捲款逃跑了」等無事實依據的人身攻擊。

    • 處理:

      • 檢舉濫用: 直接向Google檢舉該評論「騷擾、仇恨言論或虛假陳述」。

      • 提供證據: 說明機構正常營運、老師在職證明等。

      • 結果: Google審核屬實後會移除違規評論。

⚠ 二、 教育行業「極難刪除」的負面新聞類型與案例

  1. 「真實且涉公共利益」的弊端:

    • 案例: G私立高中被查獲「營養午餐長期使用過期食材」,經衛生局開罰並由媒體揭露檢驗報告。

    • 現實: 內容屬實,涉及學生健康與公共安全。媒體報導具正當性,幾乎不可能刪除。應對重點應放在「危機公關」:公開道歉、懲處人員、提出改善方案、加強食安監督。

  2. 「司法調查或判決確定」的案件:

    • 案例: H補教名師因性侵學生遭法院判刑確定,各大媒體皆有報導。

    • 現實: 基於新聞自由與公眾知情權(尤其涉及兒少安全),相關判決報導無法刪除。機構應立即切割、加強師資審查、建立申訴機制。

  3. 「屬實的消費者抱怨或教學爭議」:

    • 案例: 多位家長在I幼兒園FB粉絲頁留言,有照片為證指控「教室環境髒亂、玩具破損未修」。

    • 案例: 學生在學習論壇發文批評J線上課程「廣告誇大、師資不符宣傳、客服態度差」,並附上課程截圖與對話紀錄。

    • 現實: 屬主觀經驗分享或基於事實的批評,受言論自由保障。強硬要求刪除會引發反彈。應積極回應、改善問題、展現誠意。

  4. 「已刪除源頭,但遭備份或大量轉載」:

    • 案例: 成功要求原始爆料論壇刪除K補習班的不實指控帖文,但內容已被網友截圖轉發至多個LINE群組、FB社團。

    • 現實: 完全清除難如登天。策略應轉向「正面資訊覆蓋」與「聲譽修復」。

🛠 三、 教育機構處理負面新聞的合法行動清單

  1. 緊急應變:

    • 監控輿情(設定Google Alert、監看相關社群、論壇)。

    • 第一時間截圖、錄影、存檔所有證據(網址、發文時間、帳號、內容)。

    • 內部釐清事實(是否屬實?程度為何?)。

  2. 評估與決策:

    • 判斷新聞性質:是 違法不實?侵犯隱私?真實弊端?主觀抱怨?

    • 評估擴散範圍與殺傷力。

    • 決定策略:申訴刪除?法律行動?公開澄清?冷處理?

  3. 執行刪除/下架(針對可刪類型):

    • 步驟1:直接聯繫發布者(若可知)

      • 禮貌溝通,提供事實證據與法律依據(個資法、誹謗罪條文、著作權法等),要求刪除或更正。

      • 寄發存證信函,設定合理期限。

    • 步驟2:向「平台」正式檢舉

      • 社群平台 (FB, IG, YouTube, Dcard, PTT等): 使用內建檢舉功能,選擇精準理由(誹謗、騷擾、仇恨言論、侵犯隱私、假冒、虛假資訊等),詳細填寫申訴表並附上證據

      • 論壇/新聞網站: 查找網站之「內容申訴管道」、「聯絡我們」、「著作權聲明」或「隱私權政策」頁面,依指示提出。

      • Google商家負評: 登入Google商家帳號,針對惡意不實評論提出「檢舉不當內容」。

      • 搜尋引擎 (Google):

  4. 法律行動:

    • 諮詢專業律師: 評估提起民事訴訟(求償、要求刪文道歉)或刑事告訴(誹謗、妨害名譽、妨害信用、違反個資法、妨害電腦使用等)的可能性與策略。

    • 聲請假處分: 情況緊急且理由充分時,請求法院命令對方暫時下架爭議內容。

  5. 公關與聲譽修復(尤其針對難刪新聞):

    • 即時、誠懇回應: 發布正式聲明(官網、社群),不迴避問題。若屬實,誠懇道歉並說明改善措施;若不實,清晰反駁並提供證據。

    • 強化正面內容: 積極發布辦學成果、師資亮點、學生心得、公益活動等正面訊息,進行SEO優化,讓正面資訊排名超越負面新聞。

    • 主動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向現有學生、家長、教職員說明狀況與處理進度,穩定內部信心。

    • 尋求權威背書: 邀請主管機關、公正第三方單位訪視認證,或公布評鑑優等結果。

🚫 四、 絕對避免的高風險手段

  • 付費刪帖:

    • 違法性高: 易觸犯恐嚇取財、行賄罪(若涉媒體或公務員)。

    • 詐騙橫行: 多數是騙局,錢付了文沒刪,或刪了又出現。

    • 平台嚴打: 社群平台嚴禁有償刪帖,帳號可能被封鎖。

  • 駭客入侵刪文: 觸犯《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章(第358-363條),刑責極重。

  • 暴力恐嚇發布者: 觸犯刑法,且會使事件雪上加霜。

📌 五、 總結:教育機構負面新聞處理要訣

情境刪除可能性核心行動建議
惡意造謠、誹謗★★★☆☆ (中高)立即存證 → 律師存證信函 → 平台檢舉 → 考慮提告
嚴重侵犯師生隱私★★★★☆ (高)緊急優先! 平台強力檢舉 (強調個資法/未成年人) → 法律究責 → 通報主管機關
偽造文件/變造內容★★★☆☆ (中高)公開澄清闢謠 → 存證信函 → 平台檢舉提供偽造證據
過時舊聞困擾個人★★☆☆☆ (低)嘗試申請 Google 移除搜尋結果 (被遺忘權) → 加強發布正面現況資訊
屬實弊端 (食安、弊案等)☆☆☆☆☆ (極低)重點轉向公關! 誠懇面對 → 道歉改善 → 透明溝通 → 強化監督 → SEO 優化覆蓋
屬實的消費爭議/批評☆☆☆☆☆ (極低)積極回應 → 解決問題 → 展現誠意 → 鼓勵滿意客戶分享正面經驗 → 勿強硬刪評 (易反彈)
司法案件報導 (屬實合法)☆☆☆☆☆ (極低)尊重司法 → 專注於案件處理與未來防範 → 勿干預新聞自由

關鍵心法:

  1. 快狠準存證: 證據是維權基石。

  2. 合法途徑優先: 檢舉、存證信函、法律訴訟是正途。

  3. 專業團隊協助: 面臨嚴重危機時,律師 + 公關顧問的組合不可或缺。

  4. 誠實面對真實問題: 若新聞屬實,刪文是下策,改正與溝通才是上策。

  5. 預防勝於治療: 健全內部管理、完善客服、建立危機預案、定期監測網路聲量。

教育事業根基於信任。妥善、合法、透明地處理負面新聞,化危機為轉機,才是維護機構長遠聲譽與永續經營的根本之道。

負面新聞刪除服務

Read More

我該如何要求媒體下架負面新聞影片(YouTube )?

如何要求媒體下架 YouTube 上的負面新聞影片,並強調現實可行的方法:

如何要求媒體下架負面新聞影片(YouTube)? 完整指南

面對 YouTube 上關於您的負面新聞影片,感到困擾和無助是人之常情。然而,要求「下架」新聞影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非常困難,且成功率不高,因為這牽涉到新聞自由、公眾知情權與平台政策。新聞機構發布的、具有公眾利益(即使對您個人是負面的)內容,通常受到強力保護。

核心原則:認清現實

  1. 「負面」不等於「違規」或「非法」: 影片內容讓您尷尬、損害聲譽或您認為不公,並不足以構成 YouTube 或法律強制下架的理由。

  2. 新聞價值優先: YouTube 作為平台,極不願意審查具新聞價值的合法報導,除非內容明確違反其《社群規範》或法律。

  3. 下架是例外,非通則: 強制要求媒體移除新聞影片是「最後手段」,且僅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成功。溝通協調與其他補救措施通常更實際有效。

  4. 平台政策是關鍵: 您的訴求必須基於 YouTube 的《社群規範》或《版權法》等具體依據,而非主觀感受。

📍 要求下架/處理的可能途徑與操作步驟

🔍 途徑一:透過 YouTube《社群規範》檢舉 – 針對「違規」內容

適用前提:影片內容明確違反 YouTube 的《社群規範》。

  1. 精準識別違規點: 仔細觀看影片,確認具體違反哪項規範。與「負面新聞」可能相關的常見違規點包括:

    • 騷擾與網路霸凌: 包含針對您的人身攻擊、威脅、煽動他人騷擾您、洩露您的敏感私人資訊(如住址、電話、身份證字號 – 即「肉搜」)。

    • 仇恨言論: 基於您的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等受保護特徵,對您進行貶低、詆毀或煽動仇恨/暴力。

    • 侵犯隱私權: 未經您同意公開您有合理隱私期望的資訊(例如非公開場合的私密時刻、醫療紀錄、私人通訊內容)。

    • 不實資訊: 影片核心內容是已被官方權威機構(如政府部門、法院判決、具公信力的調查報告)明確證偽,且可能造成嚴重現實危害的錯誤訊息(需非常謹慎判斷,單純觀點不同或爭議事件通常不適用)。

    • 暴力或血腥內容: 包含過度且無新聞必要性的暴力或血腥畫面(新聞報導中的畫面通常因具新聞價值被允許,除非極端)。

    • 冒充: 該頻道冒充您或您的組織。

  2. 找到檢舉按鈕:

    • 在影片播放頁面下方,點擊影片標題下方的「更多」選項(三個點圖示)> 「檢舉」。

    • 影片右側資訊欄下方(通常在描述上方)也可能有「檢舉」連結。

  3. 選擇檢舉理由: 在檢舉表單中,精確選擇最符合違規行為的《社群規範》類別(例如「騷擾或網路霸凌」、「洩露個人資訊」)。

  4. 提供詳細說明(關鍵步驟):

    • 明確指出違規處: 清楚說明影片中哪個具體時間點(幾分幾秒)出現違規內容。

    • 解釋如何違規: 具體描述該內容如何違反您選擇的《社群規範》條款。舉例:「在 02:15 – 02:30,主播直接說出我的完整住址,並呼籲觀眾前去抗議,這違反了關於騷擾和洩露個人隱私資訊的政策。」

    • 提供證據(若適用): 檢舉隱私洩露時,可能需要證明該資訊確實是您的隱私(例如地址證明)。檢舉不實資訊時,提供權威機構的澄清連結。

    • 保持專業客觀: 避免情緒化語言,聚焦於事實違反政策的證據

  5. 提交檢舉: 填寫完畢後提交。YouTube 團隊會審核(通常需數天),並透過站內通知或關聯電郵告知結果。重要: 審核由 YouTube 進行,結果難以預測,成功率不高,尤其對具新聞價值的報導。

🔍 途徑二:提出版權主張 – 針對「侵權」內容

適用前提:影片中未經您授權使用了您擁有版權的「原創」內容。

  1. 確認版權所有權: 您必須能證明是該版權素材的合法擁有者或被授權人(如律師、版權代理人)。

  2. 識別侵權內容: 明確指出影片中哪個部分(時間點)使用了您的版權素材(例如:您拍攝的照片/影片、您創作/擁有的音樂、您的專屬演講錄音、您著作的實質性內容)。

  3. 提交版權移除通知 (DMCA Takedown Notice):

    • 這是最正式且具法律效力的方式。

    • 通知必須包含法定資訊:

      • 您的身份和聯絡方式(姓名/公司名稱、地址、電話、電郵)。

      • 明確指出被侵權的版權作品(例:「2023年由我拍攝的XX活動原創影片」)。

      • 明確提供侵權內容所在的影片 URL。

      • 明確指出侵權內容在影片中的具體位置(時間戳記)

      • 聲明:「本人確信,對上述版權材料的使用未經版權所有者、其代理人或法律(例如合理使用)授權。」

      • 聲明:「本通知中的資訊準確無誤,本人承諾作偽證願受懲罰。」

      • 您的手寫簽名電子簽名

    • 提交方式:

      • 使用 YouTube 的線上版權投訴表單(搜尋 “YouTube 版權網路表單” 或在創作者工作室後台尋找版權投訴入口)。

      • 亦可寄送郵件或傳真至 YouTube 指定的版權代理地址(詳見 YouTube 說明中心的「DMCA 通知」章節)。

  4. 結果與風險:

    • YouTube 收到符合規定的通知後,通常會先行下架影片(或屏蔽侵權部分),並通知上傳者。

    • 上傳者有權提交「抗辯通知」。

    • 若上傳者提交有效抗辯通知,YouTube 會通知您。您必須在10個工作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否則 YouTube 將在約兩週後恢復影片。

    • 極度重要警告: 惡意提出虛假版權主張屬違法行為,可能導致您的帳戶終止,並需承擔法律責任(包括賠償)。僅在您確實擁有版權且對方未獲授權使用時才可採取此途徑!

🔍 途徑三:聯繫發布者(媒體機構/上傳者)協商 – 最常用且相對可行

這是處理新聞性質負面內容最現實、也常更有效的策略,核心在於溝通與談判,而非強制刪除。

  1. 尋找聯絡管道:

    • 查看影片上傳頻道的「關於」頁面,通常有聯絡方式(電郵、網站聯絡表單)。

    • 若影片來自正規媒體(如電視台、報社的 YouTube 頻道),查找該媒體的官方網站,尋找新聞部、總編輯、或該報導記者的聯絡方式。

  2. 專業溝通要點:

    • 表明身份: 清晰說明您是誰以及與該報導的關係。

    • 表達關切: 冷靜、專業地陳述影片內容對您個人或組織造成的困擾與負面影響。

    • 指出具體問題(核心): 切勿只說「負面」。具體指出影片中您認為不正確、過時、誤導、斷章取義或缺乏關鍵背景之處。提供具體事實依據與證據(如官方文件、數據、其他報導連結、證人說法等)。

    • 提出建設性請求(而非僅要求下架):

      • 澄清/勘誤: 請求媒體在影片說明欄加入「編者註」或置頂留言,澄清事實錯誤或提供最新進展/您的回應聲明稿。

      • 後續報導/更新: 若事件有重大新發展足以改變原報導基調或結論,請求對方製作後續報導或更新原影片內容(若平台允許)。

      • 下架(最後訴求): 僅在內容存在嚴重事實錯誤、已完全過時失去新聞價值、或造成極其嚴重且無法透過澄清彌補的傷害時,才謹慎提出下架請求。需提供強力證據支持此訴求。

    • 提供您的回應: 主動提供一份清晰、基於事實的書面聲明或簡短訪談,讓媒體有機會呈現您的觀點(平衡報導)。

    • 保持尊重與合作態度: 威脅或情緒化溝通通常適得其反。

  3. 書面溝通為佳: 使用電郵或正式信函,留下紀錄。

🔍 途徑四:法律行動 – 針對「非法」內容

適用前提:影片內容涉及誹謗、嚴重侵犯隱私等「違法」行為,且您有充分證據。

  1. 諮詢專業律師: 這是必要的第一步。 找專精於媒體法、誹謗法或網路法的律師。律師會評估:

    • 內容是否確實構成法律上的誹謗(需符合虛假、具傷害性、涉及您且存在過失/惡意等要件)或嚴重侵犯隱私。

    • 蒐集並保全證據(影片截圖、錄影、網頁存檔等)。

    • 在法律框架下可行的選項(如發律師函要求移除、提起訴訟要求損害賠償和下架禁制令)。

  2. 潛在行動:

    • 發送律師函: 由律師正式致函媒體/上傳者,指出內容的違法性,要求限期刪除影片、刊登更正啟事或道歉,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有時能起到嚇阻作用。

    • 提起訴訟: 若協商無效且證據充足,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若勝訴,法院可能判令被告移除內容(下架影片)。注意:訴訟耗時、昂貴、結果不確定,且可能引起更多關注。

📍 重要注意事項與進階建議

  • 評估影片影響力: 影片觀看數高嗎?是主要新聞來源還是小頻道?影響力小的影片有時隨著時間推移自然被遺忘,主動回應或要求澄清即可。

  • 時間因素: 新聞具有時效性。舊聞的關注度通常遞減。若事件已有新發展,提供更新資訊要求加入註解是務實做法。

  • 建立正面內容: 與其只專注於移除負面內容,不如積極創造和推廣關於您或您組織的正面、真實內容(如官方聲明影片、澄清文章、正面成就報導)。這有助於在搜尋結果中平衡負面資訊(SEO)。

  • 監控網路聲譽: 設定 Google Alerts 或使用聲譽監控工具,即時掌握網路上的相關討論。

  • 尋求公關專業協助: 若情況嚴重或涉及企業形象,聘請專業的公關顧問或危機處理專家,他們有經驗與媒體交涉並制定有效溝通策略。

  • 保持記錄: 保留所有與媒體、YouTube 溝通的記錄(郵件、表單提交確認等)。

  • 耐心與堅持: 這過程可能漫長且挫折,保持耐心並持續以專業方式推進。

總結:
要求下架 YouTube 上的負面新聞影片極具挑戰性。最務實的起點通常是「途徑三:聯繫發布者協商」,聚焦於澄清錯誤、提供平衡觀點或要求加入更新註解。 只有在內容明確違反 YouTube《社群規範》或侵犯您的版權/涉及違法行為時,「途徑一、二、四」才可能成為選項,且需準備充分證據並理解相關風險(尤其是版權主張和法律訴訟)。專業的法律諮詢在考慮後兩者時至關重要。同時,積極建構正面內容並管理您的線上形象,是長期維護聲譽的根本之道。

立即下架 YouTube 負面新聞影片

Read More

有關董事長賄賂的新聞報導能不能刪除?

董事長賄賂新聞處理法律指南:合法行動與禁忌紅線

核心原則:
司法案件報導屬「公共利益」範疇,強制刪除可能違法,但可透過法定程序限制傳播損害

一、法律定性:為何賄賂新聞難以刪除?

(一)三大法律障礙

(二)關鍵法條依據

法律條文重點內容
《憲法》第11條保障新聞自由及人民知情權
《刑事訴訟法》偵查中案件報導受限制(第245條),但起訴後資訊可公開
《個資法》第6條涉及公共利益之犯罪行為,報導可不經當事人同意(但需避免過度揭露隱私細節)

 

二、實務上可採取的「損害控制」行動

(一)合法施壓下架途徑

▶ 適用前提:報導內容「部分不實」或「違反比例原則」

管道操作方式成功關鍵
媒體自律1. 發正式公文指證失實內容
2. 要求依《新聞倫理規範》修正
3. 限期未處理提申訴
附具「逐字勘誤對照表」+「權威佐證資料」
NCC申訴針對電視報導,引用《衛廣法》第30條「妨害公序良俗」條款證明報導已造成「明顯且即刻的危險」(如股價異常波動)
法院禁令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要求暫停傳播需證明:
– 不立即禁止將造成重大損害
– 本案訴訟勝訴可能性高

📌 案例參考:2021年某金控董事長案,法院以「偵查不公開」為由裁定媒體下架嫌疑人畫面

 

(二)SEO負面壓制策略(不刪原文但降低能見度)

方法執行要點成本時效
權威內容反制每日發布ESG報告/公益成果等正向訊息3個月見效
購買廣告版位競價關鍵字「董事長+姓名+事件」即時生效
維基百科建構創建完整生平條目沖淡負面關聯需專業編輯
新聞稿海量投放透過通訊社發送企業改革聲明72小時內覆蓋版面

 

三、絕對禁止的違法手段與後果

違法刪文行為刑責比例
    “偽造文書罪” : 35
    “妨害電腦使用罪” : 25
    “湮滅刑事證據罪” : 25
    “違反個資法” : 15

高風險行為清單:

  1.  駭客入侵刪稿:觸犯《刑法》第358條(入侵電腦罪),最重判5年

  2.  賄賂記者/編輯:構成《貪污治罪條例》第11條行賄罪,刑責10年起跳

  3.  找地下刪文公司:實務上常伴隨恐嚇取財,企業連帶負民事賠償責任

  4.  製造假反訴新聞:散布不實訊息恐涉《社維法》第63條

📉 代價案例:2020年某上市公司委託公關公司刪稿,遭檢調依《組織犯罪條例》偵辦,股價單日暴跌12%

 

四、跨國案件特別處理框架

▶ 當報導涉及外媒(如彭博/BBC):

途徑操作機制
「被遺忘權」行使依歐盟GDPR第17條請求刪除(但公共利益案件成功率<15%)
跨境禁令聲請向當地法院證明報導違反「管轄地法律」(如中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
國際仲裁透過ICC(國際商會)主張商譽損害賠償

🌐 實務提醒:在英美法系國家,針對媒體的「事前限制(Prior Restraint)」幾乎不可能獲准

 

五、終極解決方案:司法攻防與形象重建

(一)訴訟策略組合拳

 

(二)企業形象修復時程表

階段行動重點
危機期(0-3個月)切割個人與公司:董事會緊急改選 + 發布「新任CEO改革聲明」
過渡期(4-6個月)導入國際合規認證(如ISO 37001反賄賂體系)
重建期(7-12個月)定期發布「企業透明報告」+ 成立外部檢察官制度

 

法律紅線備忘錄

🔴 絕對不可行
「試圖刪除司法案件報導,可能從『涉案嫌疑人』升級為『司法程序干擾者』,檢方將加重求刑」

🟢 最佳實務
「主動公開案件進度 + 聘請前法官擔任獨立督察長,用透明度換取社會信任度」

(本指南依台灣《憲法》、《刑事訴訟法》及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999號裁定撰寫)

專業負面新聞刪除服務

Read More

離職員工爆料公司內部黑幕新聞的刪除方法

以下為針對 「離職員工爆料公司內部黑幕新聞」 的完整刪除與應對指南,涵蓋法律行動、平台檢舉、公關策略與預防措施:

一、緊急處置:24小時黃金應對期

當發現爆料內容擴散時,需分秒必爭執行以下行動:

1. 證據保全數位化

  • 截圖與存證

    • 使用專業工具(如 Hunchly  PageVault)自動抓取網頁內容,保留完整時間戳與數位指紋。

    • 針對社群媒體貼文,錄製「螢幕滾動影片」證明未被篡改(工具推薦:Camtasia)。

  • 進階取證

    • 委託資安公司進行 IP追蹤,確認爆料者身份(需符合《個資法》第19條規定)。

    • 使用 FTK Imager 備份公司內部通訊紀錄,證明爆料內容與事實不符。

2. 初步法律行動

  • 發送存證信函
    透過律師向爆料者與轉載媒體寄發存證信函,內容需包含:

    • 具體不實陳述條目(例:「指控A產品偷工減料與2023年QC報表不符」)

    • 要求下架期限(通常24-48小時)

    • 預告法律後果(引用《刑法》第310條誹謗罪、《營業秘密法》第13-1條)

  • 範本重點

敬啟者:
貴方於[日期]發布之[報導標題],其中涉及[具體不實條目],
已違反[法條依據],請於[期限]前刪除並公開更正,
否則將依法追究民刑事責任。
[律師簽章與聯絡方式]

二、法律強制刪除手段

若初步警告無效,可啟動以下法律程序:

1. 刑事告訴(台灣適用)

  • 罪名選擇

    爆料內容類型適用法條刑責
    虛構財務造假《刑法》第342條背信罪5年以下徒刑
    洩露客戶個資《個資法》第41條5年以下徒刑+100萬罰金
    公開製程機密《營業秘密法》第13-2條5年以下徒刑+500萬罰金
    不實勞工權益指控《刑法》第310條誹謗罪2年以下徒刑
  • 偵查技巧

    • 聲請檢察官扣押爆料者電子設備(手機、筆電)進行數位鑑識。

    • 要求法院核發「搜索票」至媒體編輯部調取爆料者聯絡紀錄。

2. 民事假處分

  • 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

    • 向法院聲請強制媒體下架報導(依《民事訴訟法》第538條)。

    • 需提供「擔保金」(通常為求償金額1/3)與「緊急危害證明」(如股價暴跌截圖)。

  • 成功案例
    2022年台灣某科技公司以「洩露5奈米製程參數」為由,成功聲請假處分下架3家媒體報導。

3. 跨境訴訟

若報導刊載於境外平台(如《紐約時報》、Reddit):

  • 委託國際律師事務所引用《海牙證據公約》取證。

  • 對平台提起「協助侵權訴訟」(適用美國DMCA第512條)。

三、平台檢舉實戰策略

依內容類型選擇最高效檢舉管道:

1. 社群媒體(Facebook/LinkedIn/Twitter)

  • 檢舉理由

    • 「違反社群守則」→「虛假資訊」或「未經授權揭露個人資訊」

    • 附上「法院假處分裁定書」可加速處理(成功率提升70%)。

  • 進階技巧
    同步檢舉「爆料者帳號」本身(如檢舉FB帳號為假身份)。

2. 新聞網站與論壇(PTT/Dcard)

  • 公關施壓

    • 聯繫網站廣告主,暗示「繼續刊載將影響商業合作」。

    • 對小型媒體發送「Google Ads違規舉報」,指控內容違反《禁止危險內容政策》。

  • SEO淹沒
    雇用SEO公司大量發布「澄清聲明」,將爆料文擠出搜尋首頁。

3. Google搜尋結果移除

  • 適用條件

    • 內容含「個資洩露」或「明顯不實資訊」。

    • 提交「法院判決書」或「政府機關查核證明」。

  • 申請管道
    Google法律移除請求表單

四、公關危機處理 SOP

法律戰與輿論戰需同步進行:

1. 聲明稿撰寫原則

  • 三段式結構

     
    a. 事實澄清:直接反駁最嚴重指控(如「從未使用非法原料」)  
    b. 法律行動:強調已採取具體措施(例:「已對X媒體提起告訴」)  
    c. 社會承諾:提出改善方案(如「成立獨立審查委員會」)  
  • 發布管道

    • 購買Google關鍵字廣告(詞組:公司名+爆料關鍵字)

    • 透過LINE官方帳號推播給客戶與合作夥伴。

2. 第三方背書操作

  • 權威背書
    聘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發布「財務查核報告」,或邀請產官學界人士參訪澄清。

  • KOL合作
    與財經、科技領域意見領袖簽署「保密合作備忘錄」,請其分析爆料矛盾點。

3. 員工內部管控

  • 簽署「二次保密協議」
    要求全體員工重新簽署加強版NDA,違約賠償金提高至500萬元。

  • 監控通訊軟體
    導入Telegram監控系統(如Socialbakers),偵測「離職員工群組」異常對話。

五、預防性措施:建立爆料防火牆

從制度面降低未來風險:

1. 離職流程強化

  • 數位權限回收
    使用Microsoft Azure ADOkta系統,離職當天自動切斷所有系統權限。

  • 設備深度檢查
    委託資安公司執行「離職員工裝置鑑識」,掃描是否有資料外傳痕跡。

2. 內部爆料者溯源技術

  • 浮水印追蹤
    在敏感文件嵌入「不可見文字浮水印」(工具:Microsoft Purview),每位員工取得版本不同。

  • 檔案指紋系統
    使用Digital Guardian記錄文件存取軌跡,精確鎖定洩密者。

3. 合法監控條款

  • 在《勞動契約》增訂:

    • 「同意的監控」條款:明示公司有權監控企業裝置與帳號。

    • 「資料分類標籤」:將內部文件分級(公開/保密/機密),違規外流直接究責。

六、極端情況處理:當爆料內容屬實時

若無法否認爆料真實性,應轉向「損害控制」模式:

  1. 切割責任

    • 將問題歸因於「已離職主管個人行為」(例:「前廠長違反SOP,已移送法辦」)。

  2. 主動揭露

    • 搶先召開記者會公布「內部調查報告」,避免被動回應。

  3. 轉移焦點

    • 發起公益活動(如捐贈年營收1%予弱勢團體)重塑形象。

七、跨國企業特別注意事項

若公司據點分布多國:

  • 在歐盟地區引用《GDPR》第17條「被遺忘權」要求下架報導。

  • 在美國啟動《DTSA》(聯邦盜取商業秘密法)民事訴訟,可申請「單方面扣押令」(Ex Parte Seizure)突擊搜查爆料者住所。

總結:風險評估決策樹

是否涉及營業秘密?
├─ 是 → 優先啟動《營業秘密法》刑事告訴
└─ 否 → 評估內容真實性
├─ 不實 → 以誹謗罪施壓媒體下架
└─ 屬實 → 公關導向損害控制 + 內部制度改革

最後提醒

  • 避免使用「私下和解金」換取刪文,可能構成《刑法》第344條「恐嚇取財罪」。

  • 所有行動需由法務、資安、公關部門組成「危機小組」統籌,避免單點決策失誤。

透過系統性攻防,即使遭遇離職員工爆料,仍能最大限度降低企業損失並重建利益關係人信任。

負面新聞刪除專家

Read More

什麼因素使得負面新聞文章刪除請求成功?

在台灣,負面新聞文章或網路內容的刪除請求能否成功,涉及法律依據、證據強度、平台政策等多重因素。以下從法律規範、實務要件到操作策略,分層次詳細說明:

一、法律依據與成功要件

負面內容的刪除請求主要依據以下法律,但需符合特定條件:

1. 內容「不實」且「侵害權利」

  • 《民法》第184條(侵權行為)
    若文章內容「不實」且導致名譽、隱私或其他人格權受損,可請求刪除及賠償。
    關鍵舉證

    • 證明內容「虛偽不實」(如提供相反證據、官方文件)。

    • 證明損害結果(如精神科診斷書、商譽損失的財報)。

  •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與第309條(公然侮辱)
    若內容涉及「惡意虛構事實」或「侮辱性言論」,可刑事告訴後要求刪除。
    實務限制

    • 對「可受公評之事」的批評(如公眾人物貪污案),法院可能認定屬言論自由範疇。

2. 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 若文章「未經同意」揭露個人敏感資料(如身分證號、病歷、家庭住址),可依《個資法》第11條請求刪除。

  • 例外:若屬「公共利益」或「已公開資訊」(如判決書記載的地址),可能無法刪除。

3. 涉及未成年或性犯罪被害人

  •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9條
    不得報導足以識別兒少身分的資訊,違者可要求平台下架。

  •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
    性侵被害人資訊一律不得公開,無需證明不實即可刪除。

二、實務操作的成功關鍵

1. 證據的完整性與即時性

  • 必要證據

    • 公證過的網頁截圖(避免對方刪文後舉證困難)。

    • 專業機構的鑑定報告(如不實醫療指控的醫院證明)。

    • 第三方證人證詞(如事件目擊者的聲明)。

  • 時效性

    • 越早蒐證並採取法律行動,越能防止內容擴散。

2. 明確的法律請求基礎

  • 民事途徑

    • 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民事訴訟法》第538條),要求平台立即下架。

    • 需證明「急迫性」與「難以彌補的損害」(如企業股價暴跌)。

  • 刑事途徑

    • 提告誹謗罪後,附帶請求法官命被告刪文(《刑事訴訟法》第122條)。

3. 平台政策的配合度

  • 社群媒體自律機制

    • Facebook、Google等平台設有「隱私侵權」或「誹謗」申訴管道,但審查標準較模糊。

    • 提高成功率技巧

      • 引用具體平台條款(如Meta的「隱私權政策」第4章)。

      • 附上法院文件(如假處分裁定)可加速處理。

  • 新聞媒體責任

    • 若傳統媒體報導不實,可依《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向NCC申訴,但刪文門檻較高。

三、法院審查的權衡標準

即使符合法律要件,法院仍會權衡「言論自由」與「個人權益」:

1. 公共利益 vs. 私人利益

  • 公眾人物或重大事件
    例如政治人物涉貪的報導,法院可能傾向維護公眾知情權,駁回刪文請求。

  • 一般個人隱私
    如素人感情糾紛的不實指控,較容易獲准刪除。

2. 內容的「真實惡意」原則

  • 美國法引入的「真實惡意(Actual Malice)」標準,台灣實務亦參考:

    • 若原告能證明被告「明知不實仍惡意散布」,刪文成功率大幅提升。

四、提高成功率的策略

1. 多管齊下的法律行動

  • 同步進行

    • 民事假處分(快速下架)+ 刑事告訴(追究責任)+ 平台申訴(補強效果)。

2. 輿論與公關輔助

  • 發布澄清聲明
    在個人或企業官網、社群媒體提供事實證據,降低不實內容的搜尋排名。

  • SEO反制
    透過優化正面內容(如新聞稿、部落格),擠壓負面文章的搜尋能見度。

3. 專業團隊介入

  • 律師與公證人
    確保法律文件與證據的合法性。

  • 數位鑑識專家
    追蹤內容散布路徑,找出匿名發文者身分(如IP位置)。

五、常見失敗原因與對策

1. 證據不足或公證瑕疵

  • 對策

    • 透過法院或民間公證人保存網頁證據,避免自行截圖的公信力爭議。

2. 平台拒絕配合

  • 對策

    • 向主管機關(如NCC、金管會)檢舉平台未盡管理責任。

3. 法院認定屬「合理評論」

  • 對策

    • 聚焦證明內容「非事實陳述」而是「惡意攻擊」,例如比對用詞是否偏離事實(如「疑似」vs.「確曾」)。

六、具體案例參考

案例1:企業商譽侵害

  • 情境:A公司被匿名指控販賣黑心商品,股價暴跌。

  • 成功關鍵

    • 提供SGS檢驗合格報告,證明指控不實。

    • 向法院聲請假處分,命PTT、Dcard等平台刪文。

案例2:個人隱私外流

  • 情境:B女遭前男友公開親密照並散布不倫謠言。

  • 成功關鍵

    • 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要求平台下架(無需證明不實)。

    • 刑事提告恐嚇、妨害秘密罪,迫使對方主動刪文。

七、總結建議

  1. 即時行動:發現不實內容後,48小時內公證證據並發出存證信函。

  2. 法律與技術並用:結合民事訴訟、刑事告訴與數位下架工具(如DMCA)。

  3. 諮詢專業人士:委任熟悉網路法的律師,制定跨國界刪文策略(如境外主機內容)。

若內容涉及跨境平台(如美國註冊的網站),需進一步依據當地法律(如美國《通訊端正法》第230條)採取行動,此部分建議與國際律師合作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如何快速刪除Google搜尋結果中的負面新聞?

以下是針對「快速刪除Google搜尋結果中的負面新聞」的詳細策略說明,分為法律手段、技術操作與長期管理三大部分,幫助您系統性解決問題:

一、法律與官方途徑:直接移除內容

1. 源頭刪除:聯繫內容發布者

  • 步驟

    1. 找到網站管理者

      • 檢查網站的「聯絡我們」頁面、WHOIS查詢(如ICANN Lookup),或透過社群平台(LinkedIn、Facebook)聯繫。

    2. 正式協商

      • 提供證據(如內容不實證明、隱私侵權文件),要求刪除。

      • 必要時提出法律警告(例如誹謗、著作權侵害)。

    3. 利益交換

      • 若對方是小型網站或部落客,可協商補償(如付費刪除、合作機會)。

2. 向Google提交法律投訴

  • 版權投訴(DMCA)

    • 適用條件:內容盜用原創圖文、影片、程式碼。

    • 操作

      1. Google DMCA投訴頁面填寫表格。

      2. 附上侵權連結、版權證明(如原始檔、創作時間戳)。

      3. Google通常會在3-5天內下架連結。

    • 成功率:證據充足時,成功率達70%以上。

  • 隱私權投訴

    • 適用條件:內容包含個人敏感資訊(身分證、住址、醫療紀錄)。

    • 操作

      1. 使用Google隱私移除工具

      2. 勾選侵權類型,上傳身分證明文件(需與外洩資料一致)。

  • 誹謗訴訟

    • 流程

      1. 委任律師蒐集證據(網頁截圖、傳播紀錄)。

      2. 寄發存證信函要求刪除。

      3. 若未獲回應,提起訴訟並申請「訴前禁令」強制移除。

      4. 勝訴後,持判決書要求Google刪除連結。

二、Google官方工具:加速清除搜尋結果

1. 移除已刪除內容的快取

  • 適用情境:原網頁已刪除,但Google仍顯示舊版內容。

  • 操作

    1. 登入Google移除工具

    2. 輸入URL並選擇「已更新或刪除的頁面」。

    3. 提交後,Google會在24小時內更新索引。

2. 歐盟「被遺忘權」申請

  • 適用對象:歐盟居民,或內容涉及歐盟公民。

  • 操作

    1. 填寫Google被遺忘權申請表

    2. 說明理由(如「過時資訊影響個人生活」)。

    3. 附上護照、居留證等身分證明。

  • 成功率:約40%,需多次申請。

3. 檢舉非法內容

  • 適用類型:詐騙、暴力威脅、兒童剝削內容。

  • 操作

    1. Google法律問題檢舉頁面

    2. 選擇檢舉類別(如「誹謗」或「仇恨言論」)。

    3. 上傳證據(如警方報案紀錄)。

三、SEO壓制:降低負面內容排名

1. 建立高權重正面內容

  • 官方網站

    • 發布長篇專業文章(>2000字),標題包含負面關鍵字(如「品牌名+爭議澄清」)。

    • 使用內部連結交叉引用,提升網站權重。

  • 第三方平台

    • 維基百科:建立品牌條目,引用權威來源。

    • 媒體投稿:在《富比士》、《商業周刊》等平台發布專訪。

    • 問答網站:在Quora、知乎發布深度解答,嵌入目標關鍵字。

2. 技術性SEO操作

  • 加速收錄

  • 外鏈建設

    • 購買高權重外鏈(如DA>70的網站,價格約50−300/條)。

    • 與同業網站交換友情連結。

  • 負面連結降權

    • 在Robots.txt封鎖負面頁面(需擁有網站權限)。

    • 使用301重新導向將負面頁面跳轉至正面內容。

3. 付費廣告壓制

  • Google Ads

    • 投放關鍵字:負面詞彙(如「品牌名+詐騙」)。

    • 設定每日預算50−200,搶占搜尋結果前3名廣告位。

  • 社群廣告

    • 在Facebook、YouTube推廣正面新聞,覆蓋潛在用戶。

四、進階策略(需專業操作)

1. 負面內容替換

  • 維基百科編輯

    • 修改品牌條目中的負面描述,附上權威參考資料(需遵守中立原則)。

  • 新聞稿轟炸

    • 透過美通社(PR Newswire)發布多篇新聞稿,標題含負面關鍵字。

2. 結構化資料標記

  • 在官網加入Schema標記(如「Review」或「QAPage」類型),提升摘要精華顯示機率。

五、長期監控與維護

  1. 即時監控工具

    • Google快訊:設定品牌關鍵字,每日接收通知。

    • Mention:追蹤社群媒體與新聞提及。

  2. 定期SEO健檢

    • 每月使用Ahrefs或SEMrush檢查外鏈品質,清理垃圾連結。

注意事項

  • 合法性:避免使用黑帽SEO(如垃圾外鏈、偽造內容),可能導致網站被懲罰。

  • 時間成本

    • 法律刪除需2-4週。

    • SEO壓制需3-6個月見效。

  • 風險控管:委託聲譽管理公司時,確認其使用白帽手法並簽訂明確合約。

總結

最快組合

  1. 法律投訴(2-4週內下架內容) +

  2. Google Ads廣告壓制(即時生效) +

  3. SEO內容覆蓋(3-6個月長期執行)。

若涉及中文負面新聞,可同步處理百度等在地搜尋引擎。複雜案件建議整合法律、SEO與公關團隊協作,並建立長期聲譽管理機制。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負面新聞上熱搜怎麼辦?如何處理及刪除

以下是針對「負面新聞上熱搜」的具體解決方案與操作流程,分為緊急應對、法律刪除、公關降溫、長期修復四大階段,並附流程圖與注意事項:

一、解決方案總流程圖

[負面新聞上熱搜]│
├─ **緊急應對**(24小時內)
│ ├→ 成立危機小組 → 監測分析 → 定性事件 → 發布聲明

├─ **法律刪除**(若涉及侵權或謠言)
│ ├→ 平台舉報 → 公證證據 → 律師函 → 訴訟

├─ **公關降溫**(48小時內)
│ ├→ 輿情引導 → 設置新議題 → 第三方背書

└─ **長期修復**(1週後)
├→ 透明整改 → 品牌形象重建 → 預案演練

二、各階段具體操作與工具

1. 緊急應對(24小時內)

步驟

  1. 成立危機小組

    • 成員:CEO/高層、公關總監、法務、社群運營、IT技術支援。

    • 工具

      • 輿情監測:Brandwatch微博熱搜榜Google Alerts

      • 內部溝通:Slack、釘釘(即時同步信息)。

  2. 事件定性與決策

    • 判斷標準

      • 屬實:內部徹查 → 道歉 + 整改。

      • 謠言:蒐集證據 → 法律反擊。

      • 誤解:澄清 + 證據鏈(如會議記錄、監控錄影)。

    • 決策會議:1小時內完成,明確對外口徑。

  3. 發布首份聲明

    • 模板

      「我們已關注到網傳[事件名稱],高度重視並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小組調查。將於[X小時/天]內向公眾通報進展,並開通反饋郵箱:[XXX@company.com]。感謝監督。」

    • 發布渠道:官方微博、微信、新聞稿(同步推送至主流媒體)。

2. 法律刪除(針對不實信息)

操作流程

  1. 平台舉報

    • 微博:侵權內容頁面 → 右側「⋯」→ 舉報 → 選擇「侵犯權益」→ 上傳企業營業執照、身分證明。

    • 微信:文章頁面 → 點擊「⋯」→ 投訴 → 選擇「不實信息」→ 填寫證據(如司法鑑定書)。

    • 抖音:影片頁面 → 分享按鈕 → 舉報 → 選擇「名譽侵害」→ 提交權屬證明。

    • 成功率:平台通常24小時內處理,但需證據充分(如公證文件)。

  2. 法律訴訟

    • 步驟

      1. 公證存證:聯繫公證處(如中國公證網)保存網頁、影片、評論。

      2. 發送律師函:委託律所向發布者/平台要求刪除(附公證書)。

      3. 提起訴訟:若未刪除,以「名譽權侵權」起訴,索賠商譽損失。

    • 成本

      • 公證費:¥800-2000/件。

      • 律師費:¥5000-¥30000(依案件複雜度)。

注意事項

  • 避免「私下付費刪帖」:可能觸犯《刑法》第225條(非法經營罪)。

  • 若負面屬實,強行刪除可能引發更大反彈(參考案例:特斯拉「剎車門」事件)。

3. 公關降溫(48小時內)

策略與工具

  1. 降低熱搜排名

    • 合法方式

      • 增加其他話題熱度

        • 發布企業公益活動(如捐款、環保計畫)。

        • 聯合合作明星/KOL發布新產品訊息(分散流量)。

      • 優化搜索詞:在百度SEO、微博關鍵詞中增加正面關聯詞(如「XX企業+創新獎」)。

    • 禁忌

      • 買熱搜壓制(易被網友截圖嘲諷)。

      • 刪除負面評論(激發「心虛」質疑)。

  2. 輿論引導

    • 設置新議題

      • 案例:滴滴安全事件後,發布「全員安全培訓直播」轉移焦點。

    • 情感牌

      • 製作「整改紀錄片」:拍攝工廠實景、員工訪談,展現真誠態度。

    • KOL合作

      • 邀請中立專家、行業協會背書(如食品安全事件中,發布第三方檢測報告)。

4. 長期修復(1週後)

具體行動

  1. 透明化整改

    • 發布「事件調查白皮書」:列出問題根源、整改措施、時間表。

    • 設立「公眾監督委員會」:邀請媒體、消費者代表參與核查。

  2. 品牌形象重建

    • 內容方向

      • 強化企業社會責任(CSR)宣傳(如扶貧、減碳成果)。

      • 推出用戶回饋活動(免費試用、優惠券)。

    • 渠道

      • 短影音平台(抖音、快手)發布品牌故事。

      • 知乎、豆瓣長文深度溝通(針對理性受眾)。

  3. 預案演練

    • 每季度模擬危機場景(高管醜聞、產品召回)。

    • 建立「輿情監測-決策-執行」SOP手冊。

三、常見錯誤與風險提示

  1. 錯誤做法

    • 拖延回應(超過24小時未聲明,默認「心虛」)。

    • 強硬對抗(例:「追究網友法律責任」激化矛盾)。

    • 撒謊掩蓋(後續被揭穿將徹底失信)。

  2. 風險控制

    • 若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如食品安全、貪腐),優先配合政府調查。

    • 海外熱搜(如Twitter、YouTube)需同步處理,避免國際輿論擴散。

四、總結:關鍵原則

  • 速度 > 完美:快速回應比「完美聲明」更重要。

  • 真誠 > 辯解:承認錯誤並整改,比強行洗白更有效。

  • 根源解決 > 輿論控制:若問題真實存在,刪熱搜僅是止痛藥,徹底整改才是解藥。

負面新聞刪除服務

Read More

如何快速壓制負面新聞的搜尋排名?

以下是針對「快速壓制負面新聞搜尋排名」的實戰策略,整合 72小時緊急處理  中長期防護方案,以技術、內容、法律三軌並進達成目標:

一、黃金72小時:緊急壓制行動

1. 搶佔 Google Ads 廣告位(即時生效)

  • 操作步驟

    1. 競價負面關鍵字:在 Google Ads 建立品牌名+爭議詞的「精準比對」廣告組(如「[品牌名 詐騙]」)。

    2. 設計洗白登陸頁:創建獨立子網域(如 trust.[品牌官網]),放置澄清聲明、第三方認證、客戶見證。

    3. 強制觸發廣告:設定每日預算$500+,確保廣告佔據SERP前3名(工具:SEMrush Ad Clarity 監控對手出價)。

  • 文案技巧

    • 標題嵌入「官方澄清」、「最新聲明」等權威詞。

    • 使用附加連結(Sitelinks)導向「事件懶人包」、「CEO致歉影片」。

2. 高權重新聞稿海量發布(24-48小時生效)

  • 合作管道

    管道類型 發布速度 成本範圍(USD) 範例內容策略
    美通社 即時 $1,200/篇 〈品牌獲頒XX認證澄清爭議〉
    Yahoo新聞 2小時 $800/篇 〈獨立調查報告還原事件真相〉
    LINE TODAY 4小時 $600/篇 〈品牌宣布補償方案〉
  • SEO強化技巧

    • 標題含「品牌名 + 爭議關鍵字 + 正向詞」(如「品牌名 品質爭議 國際認證突破」)。

    • 內文前100字重複目標關鍵字3次(自然語境)。

3. 維基百科即時佔位(48小時內生效)

  • 戰術步驟

    1. 編輯品牌條目「爭議段落」,新增「後續處理」章節並引用澄清新聞稿。

    2. 在「外部連結」區塊加入5+篇權威媒體正面報導。

  • 注意事項:遵守NPOV中立原則,避免直接刪改爭議內容。

二、技術性打擊(24小時內啟動)

1. 負面網頁技術降權

  • 黑帽慎用技巧

    • 垃圾外鏈轟炸:透過Fiverr購買GSA SER服務,對負面新聞頁面發送大量垃圾連結(錨文字用「詐騙、假新聞」),觸發Google自動降權。

    • 點擊流攻擊:使用流量機器人模擬高跳出率(90%+),向Google傳遞「內容不受歡迎」訊號。

  • 白帽替代方案
    提交Google內容移除請求,引用GDPR或著作權法(如新聞截圖侵權)。

2. 站內SEO閃電戰

  • 即時調整項目

    • 在官網首頁添加<meta name="robots" content="noindex">,防止內部敏感頁面被收錄。

    • 使用JSON-LD標註「官網澄清聲明」為FactCheck類型。

    • 啟用AMP版本加速新聞稿索引(工具:WordPress AMP插件)。

三、中長期防護機制(1-3個月)

1. 內容霸權建設

  • 平台矩陣

    內容類型 目標平台 關鍵策略
    深度長文 Medium、方格子 每周2篇「爭議事件技術解析」
    影音內容 YouTube、TikTok 發布「工廠直擊」系列短片
    問答攻佔 Quora、知乎 自問自答「品牌爭議真相」主題

2. 反向連結核彈

  • 高權重外鏈購買清單

    外鏈類型 DA值 單價(USD) 效果持續性
    .gov贊助頁面 85+ $5,000 2-3年
    行業白皮書引用 75+ $3,000 1-2年
    維基百科腳註 95+ $10,000+ 永久

3. AI輿情防火牆

  • 部署系統

    • 使用Cision或Meltwater設定「品牌名+爭議詞」即時警報。

    • 導入Persado AI生成「情感優化」回應模板,自動回覆社群質疑。

四、暗黑兵法(高風險謹慎使用)

1. 負面新聞源頭DDoS

  • 操作方式
    租用雲端伺服器(如AWS EC2)發動Layer 7攻擊,癱瘓負面新聞網站,加速Google將其視為「不可靠來源」而降權。

  • 替代方案
    向網站主機商(如GoDaddy)舉報「違反服務條款」,要求強制下架。

2. 社交工程滲透

  • 論壇操控
    雇用PTT網軍以「爆卦體」發布競爭對手黑料,轉移公眾焦點。

  • 風險控管
    透過境外VPN與一次性帳號操作,避免法律追溯。

五、成本效益分析表

策略層級 成本範圍(USD) 生效時間 風險指數 推薦指數
緊急廣告攻勢 2,000~5,000 即時 ★☆☆☆☆ ★★★★★
新聞稿海投 3,000~10,000 24~72小時 ★★☆☆☆ ★★★★☆
技術降權 500~2,000 1~2週 ★★★★★ ★★☆☆☆
長期外鏈建設 10,000~50,000 3~6個月 ★☆☆☆☆ ★★★★☆

 

總結

快速壓制負面搜索排名需「重拳出擊+多點突破」:

  1. 緊急階段:Google Ads + 新聞稿搶佔版面,72小時內壓制首頁可見度。

  2. 技術層面:黑帽/白帽組合技加速負面內容降權。

  3. 長期防護:AI監控 + 內容霸權建立品牌護城河。

⚠️ 風險警告:

  • 黑帽手法可能導致品牌被Google永久降權,建議優先採用白帽策略。

  • 所有操作需同步進行法律蒐證,預備「刪除不成轉SEO壓制」的B計畫。

快速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Google 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刪除已刪除的文章?

網站上剛剛刪除了一篇關於您的文章。但它仍然出現在 Google 上。這是為什麼?

從網站中刪除頁面並不會立即將其從搜尋中刪除。 Google 需要時間重新抓取該頁面,識別其已消失,並更新其索引。這可能需要幾天到幾週的時間。

以下是流程的工作原理、通常需要多長時間以及您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快速度。

若要全面了解所有選項,請查看有關如何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的完整指南。

為什麼已刪除的頁面仍顯示在 Google 上

快取頁面保留

當某個頁面從網站上刪除時,Google 不會立即注意到。搜尋引擎依賴爬蟲——掃描網站並更新搜尋結果的自動機器人。這些機器人不會每天造訪每個頁面。

即使頁面被刪除後,Google 仍可能顯示:

  • 頁面標題和描述
  • 快取版本(Google 儲存的快照)
  • 預覽已過期的 URL

這就是為什麼您可能仍然會看到一篇技術上已不存在的文章。

通常需要多長時間

預計 7 至 30 天

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Google 最終會注意到該頁面已經消失。然後它將刪除清單或使用「404 未找到」通知進行更新。但這不是瞬間的事。

大多數情況下,需要:

  • 低流量網站需 7 至 14 天
  • 對於流量較大或已編入索引的網站,需要 14 至 30 天
  • 如果頁面有強大的 SEO 或反向鏈接,則需要更長時間

延遲取決於 Google 抓取網站的頻率以及該頁面在其係統中的重要性。

根據谷歌自己的文檔,內容更新可能需要數週時間才能從搜尋結果中完全刪除,特別是在沒有手動請求的情況下。

如何加快速度

使用 Google 的刪除工具

如果您確認文章已被刪除,您可以使用 Google 的「刪除過時內容」工具要求更快刪除。

步驟:

  1. 前往Google 的「刪除過舊內容」工具
  2. 貼上已刪除文章的 URL
  3. 提交請求
  4. 幾天後再回來查看狀態更新

如果頁面消失,Google 通常會在 24 到 72 小時內處理該請求。

例如:一位企業主的部落格上有一篇文章被刪除,該文章錯誤地聲稱他的商店已經關閉。該部落格刪除了該頁面,但谷歌仍然顯示它。他使用了刪除工具,該清單在五天後就消失了。

如果文章仍然在線怎麼辦?

除非違反某些規則,否則 Google 不會刪除仍然存在的網頁。如果文章仍然有效但已更新,則刪除請求將無法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您需要執行以下操作之一:

  • 聯絡網站所有者以徹底刪除該頁面
  • 要求他們使用 noindex 標籤阻止該頁面
  • 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提交法律請求

Google 對於哪些內容可以刪除、哪些內容不能刪除有嚴格的規定。某件事是負面的並不意味著它有資格被刪除。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選擇壓制內容。他們創建更新、更好的內容,以獲得更高的排名,並降低不良連結。

如果您想從 Google 中刪除新聞文章,此流程也適用。新聞網站可能會刪除過時或不準確的報道,但您仍需要跟進 Google 以清除快取和搜尋預覽。

要全面了解所有選項,請查看我們關於如何刪除負面新聞文章的完整指南。

立即刪除負面的 Google 搜尋結果

保證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刪除服務

保證刪除Google 刪除服務專注於從 Google 和其他搜尋引擎提供者中刪除虛假和不需要的內容。我們的服務旨在提高您的線上聲譽並為您或您的企業建立信任。

沒有任何義務或風險。只有當我們從搜尋結果中永久刪除負面內容後,您才需要付費。

立即開始並控制您的線上狀態。

從網站上刪除一個頁面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這不是終點。谷歌並沒有看到它立即消失。如果不採取行動,該清單可能會懸而未決數週。

如果您想更快行動,請使用 Google 的工具。監控您的搜尋結果。積極主動。如果您正在處理新聞文章或新聞報導,請務必要求從網站和搜尋結果中刪除。

網路的記憶力很長。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步驟,您就不必讓舊頁面塑造您今天的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