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針對 Dcard 負面文章及留言刪除策略 的完整指南,涵蓋平台規範、檢舉流程、法律行動到實務技巧,幫助用戶系統性掌握處理方法,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一、Dcard 刪除內容的核心原則
Dcard 依據 《社群守則》 與 法律規範 管理內容,主要針對以下類型進行刪除:
違法內容:誹謗、恐嚇、詐騙、兒少性剝削等。
人身攻擊:辱罵、歧視性言論(如針對性別、種族、身份)。
隱私侵犯:公開真實姓名、電話、地址、社群帳號等個資。
不實資訊:未經證實的指控或造謠。
惡意操作:洗版、假帳號攻擊、煽動他人霸凌。
二、負面文章與留言的刪除標準
1. 文章刪除標準
明確違規:指名道姓攻擊、附個資截圖、散布盜版連結。
灰色地帶:需人工審核(如抱怨文未指名但暗示特定對象)。
2. 留言刪除標準
直接違規:留言含髒話、威脅(如「你出門小心點」)。
連續騷擾:同一用戶多次發布攻擊性留言。
隱晦攻擊:影射身份(如「某校某系穿藍外套的女生」)可能被刪除。
三、有效檢舉文章與留言的步驟
1. 檢舉文章
步驟:
點擊文章右上角「⋯」→「檢舉此篇貼文」。
選擇違規類別(如「人身攻擊」「個資外洩」)。
補充說明具體違規點(例:「第二段公開我的手機號碼」)。
技巧:
附上證據截圖(如個資未遮罩的部分)。
若為緊急案件(如自傷傾向),同步寄信至 [email protected] 並註明「急件」。
2. 檢舉留言
步驟:
長按該留言→「檢舉此留言」。
勾選違規理由(如「騷擾或霸凌」)。
簡述違規內容(例:「此留言威脅公開我的住址」)。
技巧:
檢舉「連續惡意留言」時,截圖全部留言並標註發文時間。
若留言已刪但仍被騷擾,提供歷史截圖向客服申訴。
四、Dcard 審核機制與處理時限
1. 分級審核流程
內容類型 | 審核優先級 | 處理時限 |
---|---|---|
緊急違法內容 | 最高 | 24 小時內(如個資外洩、煽動自傷) |
明確人身攻擊 | 高 | 3 天內 |
輕度違規或灰色地帶 | 一般 | 5-7 天 |
2. 人工審核判定依據
文章:是否違反《社群守則》具體條款、證據是否充分。
留言:是否構成連續騷擾、用詞是否直接涉及攻擊。
五、當事人如何加速刪除流程
1. 直接聯繫 Dcard 客服
適用情境:個資外洩、誹謗性內容大量擴散。
準備文件:
身分證明(如身分證、學生證)。
違規內容截圖(標註重點)。
法律文件(如報案三聯單、存證信函)。
寄送管道:客服信箱 [email protected],標題註明「緊急刪除請求」。
2. 法律途徑施壓
刑事告訴:
若內容涉誹謗(《刑法》第310條)或恐嚇,向警方報案後,要求 Dcard 配合提供發文者 IP。民事假處分:
透過法院要求 Dcard 暫時下架爭議內容(適用於嚴重名譽損害案件)。
六、申訴被誤刪內容的方法
若認為文章或留言遭誤刪,可依以下流程救濟:
查閱刪除理由:系統通知會註明違反的守則條款。
提交申訴證據:
被刪除內容的完整備份(文字或截圖)。
說明未違規的理由(例:「文中未指名,僅為消費經驗分享」)。
進階申訴技巧:
引用 Dcard 過往類似案例(如官方公告允許的討論範圍)。
若因「誤判個資」被刪,提供模糊化處理後的版本要求重新審核。
七、法律行動與蒐證技巧
1. 蒐證標準流程
截圖:包含 URL、發文時間、按讚/留言數。
錄影存證:用手機錄製從 Dcard 首頁到違規內容的完整瀏覽過程。
公證:至法院公證處或民間公證人進行證據保全,強化法律效力。
2. 法律追訴策略
刑事告訴:
針對誹謗、恐嚇、違反《個資法》等行為,直接向地檢署提告。民事求償:
要求發文者賠償名譽損失(《民法》第184、195條),並可要求 Dcard 連帶賠償(若平台未及時刪除已知違法內容)。
八、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
Q1:匿名發文者如何追究責任?
Dcard 僅配合司法機關提供發文者 IP 等資訊,需先報案或提告,由檢警調閱資料。
Q2:文章刪除後,有人備份轉傳到其他平台怎麼辦?
平台限制:Dcard 無法刪除外站內容。
應對措施:
檢舉原始發文者帳號,防止持續散布。
對轉傳者發存證信函,要求刪除並道歉。
情節嚴重者,提起民事侵權訴訟。
Q3:留言被刪,但對方持續換帳號騷擾?
處理步驟:
截圖所有騷擾留言並標註帳號名稱。
聯繫 Dcard 客服,要求封鎖相關 IP 或裝置。
若涉及恐嚇,直接報警處理。
九、預防負面內容的實用建議
降低個資曝光:
避免在 Dcard 發文透露真實姓名、學校科系、公司部門等可識別資訊。
主動監控聲量:
定期以關鍵字(如姓名、品牌名)搜尋 Dcard,及早發現負面內容。
爭議內容冷處理:
遭攻擊時,避免在留言區爭辯,優先檢舉並蒐證。
十、資源整理
總結:關鍵行動清單
冷靜蒐證:完整保存違規內容,必要時公證。
精準檢舉:依違規類型選擇檢舉理由,補充具體說明。
法律施壓:透過存證信函或報案,迫使平台與發文者正視問題。
長期預防:加強個資保護,定期監控網路聲量。
透過系統性應對,既能有效移除不當內容,也能降低後續法律風險,維護個人或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