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不實指控:向Google提交刪除請求的證據技巧

對付不實指控:向Google提交刪除請求的證據技巧完整指南

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一條不實指控的內容能像病毒般擴散,對個人名譽、職業生涯甚至心理健康造成毀滅性打擊。當您發現自己成為網路不實資訊的受害者時,向Google提交「移除請求」是關鍵的自救手段。本指南將深入解析如何有效搜集、組織與提交證據,最大化成功刪除有害內容的機率。

第一部分:認識法律武器與Google政策基礎

  1. 法律依據:您的權利盾牌

    • 個人資料保護法(台)/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港): 核心武器。若搜尋結果包含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身分證號、地址、病歷、財務狀況等),且該資料:

      • 已過特定目的之保存期限

      • 處理方式違反法律規定

      • 內容不實且損害您的權益 (需證明)

      • 您有權要求控制該資料的網站移除,並進而要求Google將其從搜尋結果中移除。

    • 刑法誹謗罪(台)/ 誹謗條例(港): 針對故意散佈不實言論,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取得司法機關的認定(如不起訴處分書、判決書證明對方誹謗成立)是要求移除相關內容的強力證據。

    • 著作權法: 若內容未經授權使用了您擁有著作權的作品(如您的私人照片、信件、創作),可基於著作權侵害提出移除請求。

    • 其他相關法規: 如涉及性私密影像的散布,可能觸犯相關防制性影像犯罪條例。

  2. Google的移除政策框架

    • 核心原則: Google作為搜尋引擎,主要索引網路上的公開資訊。移除請求通常是要求Google「停止索引」特定URL,而非直接刪除原始網頁(源頭移除通常需找網站管理者或透過法律途徑)。

    • 主要移除依據:

      • 法律要求: 收到有效的法院命令或司法通知。

      • 個人資訊: 符合當地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內容涉及敏感個人資料且具傷害性。

      • 過時內容: 證明資訊已過時且不再相關,持續存在搜尋結果中對您造成不當損害(此類較難,需強力證據)。

      • 「被遺忘權」請求(歐盟/英國為主): 在特定區域有較廣泛的申請空間,但非全球適用。

      • 著作權侵害 (DMCA): 透過專門的著作權移除程序。

      • 非自願性露骨內容: 如報復性色情內容。

    • Google的審查標準: Google會評估請求,平衡資訊自由流通的公共利益個人隱私、名譽受損的風險。您提供的證據需強力說服Google移除的公共利益大於留存。

第二部分:鎖定目標 – 確認需移除的內容與法律依據

  1. 徹底清查:

    • 使用不同關鍵字(姓名、別名、公司名稱+爭議事件等)在Google進行搜尋。

    • 檢查「網頁」、「圖片」、「新聞」等不同標籤頁。

    • 記錄下每一個包含不實指控或敏感個人資料的網頁完整URL

  2. 精確分析:

    • 逐項內容審視: 內容具體指控什麼?哪些部分不實?

    • 辨識侵權類型:

      • A. 不實誹謗性言論: 需證明虛假性與名譽損害。

      • B. 敏感個人資料曝光: 如身分證號、病歷、財務紀錄、家庭住址等。

      • C. 過時且具持續傷害性內容: 如多年前已解決的輕微訴訟仍被當作主要搜尋結果。

      • D. 非自願性私密影像。

      • E. 著作權侵害內容。

    • 確認原始來源網站: 點進連結,找出內容最初發布的網站。這關係到後續的蒐證方向(網站所在地法律可能不同)以及是否需先聯繫網站管理員。

  3. 選擇最有力的法律依據:

    • 根據內容性質,選擇個人資料保護請求基於司法文件(如誹謗不起訴/判決)的請求作為主軸。若能同時符合多項依據,可並列說明,增加說服力。

第三部分:證據搜集與固化 – 打造無懈可擊的證據鏈

這是成功與否的最關鍵步驟。模糊、不足的證據是請求被拒的主因。

  1. 證據固化基礎原則:

    • 即時性: 發現後立即開始存證,防止內容被修改或刪除。

    • 完整性: 保存整個網頁,包含網址列、日期時間戳記、留言、圖片等所有元素。

    • 可驗證性: 使用可證明內容未經篡改的方法。

    • 持續性: 定期檢查內容是否仍在,更新存證(尤其針對可能修改的內容)。

  2. 必備證據類型與蒐證技巧:

    • A. 證明內容存在與內容本身:

      • 網頁存檔 (Web Archive):

        • 工具: Wayback Machine (archive.org)。輸入URL嘗試尋找歷史快照。

        • 優點:第三方公信力高,證明特定時間點內容存在。

        • 缺點:非所有網站都被完整存檔,時效可能有落差。

        • 技巧: 若存檔成功,提供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

      • 公證網頁證據:

        • 最強力證據! 前往公證人事務所,在公證人面前操作電腦,展示網頁內容,由公證人將整個過程(含網址、內容)列印並簽章認證。

        • 優點:法律效力最高,證明內容於公證時確實存在且未經篡改。

        • 缺點:需付費,較耗時。

      • 專業螢幕錄影:

        • 工具: OBS Studio, Camtasia, 甚至手機錄製(確保清晰)。

        • 技巧:

          • 從打開瀏覽器開始錄製。

          • 清晰顯示電腦的系統日期和時間(可開小視窗或打字顯示)。

          • 手動輸入或清晰展示完整的目標網址到瀏覽器網址列。

          • 平穩地滾動瀏覽整個頁面,包含所有不實指控內容、留言、圖片等。

          • 結束於關閉瀏覽器。

          • 將影片檔案妥善保存(雲端+本地備份),檔案名包含日期、網站名稱。

        • 優點:動態展示整個瀏覽過程,較難造假。

      • 完整頁面截圖:

        • 工具: 瀏覽器擴充功能如 Fireshot, GoFullPage,或手動滾動拼接(較不推薦)。

        • 技巧:

          • 確保截圖包含瀏覽器網址列的完整URL

          • 確保包含網頁發布/最後修改日期(如有顯示)。

          • 截取整個頁面,包含下方留言區。

          • 每張截圖檔案名清晰(如 [網站名]_[頁面標題關鍵字]_[日期].png)。

        • 優點:快速簡便,直觀展示內容。

        • 缺點:靜態圖片,較易被質疑是P圖(需搭配其他證據)。

    • B. 證明內容的不實性與損害性 (針對誹謗/不實指控):

      • 官方文件:

        • 司法文件(最有力): 不起訴處分書(明確記載「查無不法事證」或「罪嫌不足」)、無罪判決書、確定判決證明對方誹謗成立。提供完整文件掃描檔。

        • 政府機關證明: 如稅務機關證明無逃漏稅、監管機構證明無違規。

        • 專業鑑定報告: 如被指控偽造文書,提供文件鑑定為真的報告。

      • 可推翻指控的客觀事實證據:

        • 行程紀錄(飛機票、旅館訂單)證明指控發生時您不在場。

        • 會議記錄、合約、郵件往來證明事件真實情況與指控相反。

        • 財務報表、銀行流水(遮蔽敏感資訊)反駁財務不實指控。

        • 學歷、證照、專業認證的官方文件掃描,反駁資格造假指控。

      • 專家證詞/意見: 若涉及專業領域(如醫療疏失、工程瑕疵),可尋求該領域權威專家的書面評估報告,指陳原始指控的謬誤。

      • 損害證明(非必要但有益):

        • 精神科就醫記錄(遮蔽詳細病歷,顯示就診日期與診所名稱)。

        • 被解僱、合作取消的正式通知函。

        • 社群媒體上對您進行人身攻擊的截圖。

        • 客戶/夥伴詢問此事的郵件截圖(遮蔽他人個資)。

        • 說明: 清楚闡述這些不實內容如何具體地對您的個人生活、家庭、職業聲譽、財務狀況或安全造成實質且持續的負面影響。

    • C. 證明內容包含敏感個人資料 (針對個資法請求):

      • 明確標示: 在提供的網頁截圖/錄影/存檔中,清晰圈出或標示出涉及您哪些敏感個人資料(如身分證號、完整地址、病歷、特定財務資訊)。

      • 證明資料的敏感性與關聯性: 說明這些資料為何屬於法規定義的敏感個資,以及其曝光如何對您構成具體風險(如身分盜用風險、人身安全威脅、歧視等)。

    • D. 證明內容已過時且持續造成傷害 (針對過時內容請求):

      • 時間證據: 提供網頁發布日期的截圖、存檔證明其年代久遠。

      • 現況證明: 提供最新的、權威的官方文件或聲明,證明情況已完全改變或解決(如刑案獲判無罪確定且多年後無再犯、舊公司債務已清償證明)。

      • 損害證明: 強力論述為何這份舊資訊在當下的搜尋結果中持續出現,會對您造成不成比例且嚴重的傷害(如求職被拒、無法租屋),遠超過其殘存的任何公共利益。

    • E. 證明您已嘗試聯繫網站管理員移除 (非絕對必要但強力推薦):

      • 聯繫紀錄: 保存您寄給網站管理員(或版主、客服)要求移除的電子郵件副本(包含完整信件內容、寄件日期時間、收件者信箱)。

      • 網站回覆(如有): 保存網站方的回絕信或不予理會的回應。

      • 網站移除政策: 若該網站有公開的內容移除政策或申訴管道,截圖存證,並說明您已遵循該管道但未獲解決。

      • 重要性: 這向Google表明您已盡力從源頭解決,但未獲回應或協助,因此需要Google介入移除索引。這能大幅提高Google受理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組織證據與撰寫移除請求書

  1. 選擇正確的Google移除管道:

    • Google 搜尋的「移除內容」工具: 最常用管道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removals)。適用於基於個人資料保護、過時內容、法律要求(需上傳文件)等請求。

    • 著作權移除 (DMCA): 專用表單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dmca-notice?hl=zh-Hant),需提供著作權證明與侵權連結。

    • 非自願性露骨內容: 專用表單 (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answer/6302812?hl=zh-Hant)。

    • 「被遺忘權」請求 (主要適用歐盟/英國用戶): 專用表單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hl=zh-Hant&complaint_type=rtbf)。

  2. 撰寫強而有力的請求書內容:

    • 清晰標題: 例如「請求基於[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香港私隱條例]移除包含個人敏感資料之搜尋結果」或「請求基於[地區]法院[案號]不起訴處分書移除誹謗性不實指控之搜尋結果」。

    • 您的完整資訊: 法定姓名、聯絡郵件、電話(可選但建議提供,利於Google聯繫)。

    • 明確列出所有目標URL: 每行一個完整網址。務必精確。

    • 詳述請求依據:

      • 法律依據: 清楚說明援引的法規名稱及具體條文(如「依據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1條規定…」)。

      • 事實依據: 簡潔、條理分明地說明:

        • 該網頁內容是什麼?

        • 哪些部分是不實的指控?或哪些是您的敏感個人資料?或為何內容是過時且具持續傷害性

        • 這些內容如何具體地違反您所引用的法律?

        • 這些內容對您造成了哪些具體且可證明的損害?(連結到您提供的損害證據)

    • 證據清單與上傳:

      • 在請求書中條列您提供的所有證據(如「證據1:公證網頁內容公證書」、「證據2:OO地檢署XXX案號不起訴處分書」、「證據3:與網站管理員聯繫之電子郵件紀錄」)。

      • 利用Google表單提供的上傳功能,將所有證據檔案(掃描的PDF、截圖、影片檔等)清晰命名(如 GongZhengShu_WangZhanA.pdf, BuQiSuChuFenShu_XXX.pdf, Email_Contact_WebsiteB_20230813.pdf)後上傳。確保檔案可開啟、內容清晰。

    • 強力結論: 重申基於上述法律與證據,請求Google依據其政策,將所列URL從Google搜尋結果中移除,以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 語氣: 專業、冷靜、客觀、聚焦事實與法律。避免情緒化謾罵或威脅。

  3. 證據組織技巧:

    • 建立清晰的文件夾:按證據類型(公證文件、司法文件、截圖、郵件往來、損害證明)或按目標URL分類。

    • PDF合併:將相關的多頁文件(如不起訴書連同判決書)或同一網頁的多張截圖,合併成單一PDF,方便查閱與上傳。

    • 檔案命名一致:如前所述,包含關鍵資訊。

    • 製作證據目錄索引 (對複雜案件極有幫助): 可另附一份簡單的表格或清單,說明每項證據對應證明哪個URL的哪個問題點。

第五部分:提交請求後的重要行動與應對

  1. 確認與追蹤:

    • Google通常會發送確認郵件到您提供的信箱,內含案件追蹤編號 (Case ID)務必保存此郵件與編號!

    • 使用Google提供的工具追蹤進度(如移除工具內的請求歷史記錄)。

  2. 等待與Google可能的回應:

    • 初步審核: 可能需數個工作天。

    • 要求補充資訊: Google可能來信要求您提供更明確的資訊或特定證據。務必在期限內清晰、完整地回覆。 這是關鍵的補救機會!

    • 決定通知:

      • 核准 (部分或全部): 告知哪些URL已被移除索引。移除通常在幾天內生效,但需時間從全球伺服器清除。

      • 拒絕: 說明拒絕理由(如證據不足、未達移除標準、公共利益考量等)。仔細閱讀拒絕理由!

  3. 面對拒絕:下一步策略

    • 分析拒絕原因: 是證據不足?法律依據不適用?Google認為有公共利益?

    • 補強證據再提交: 若因證據不足被拒,針對缺失點搜集更強力證據(如補辦公證、取得更明確的司法文件),重新整理後再次提交請求。在請求中提及這是補充先前[Case ID]的請求,並說明已補強哪些證據。

    • 考慮「被遺忘權」請求(若適用): 若主要因公共利益被拒,且您身處歐盟/英國,可嘗試此途徑(需論證移除的個人權益大於公共利益)。

    • 尋求法律專業協助:

      • 律師諮詢: 律師能評估您的案件強度,建議最佳策略,協助撰寫更具法律效力的請求書或律師函給Google。

      • 提出訴訟:

        • 對發布者: 向發布不實內容的網站或個人提起民事(名譽損害賠償)或刑事(誹謗)訴訟。取得勝訴判決或強制執行名義後,再以此要求Google移除,成功率極高。

        • 對Google(較困難): 在特定法域(如歐盟),若Google持續拒絕合理請求,可能需透過法院命令強制Google移除。這通常複雜且成本高,需律師評估可行性。

    • 持續監控與存證: 即使被拒,仍需持續監控該內容。若內容被修改得更惡劣或擴散,需重新存證並可據此再次提出請求。

第六部分:預防勝於治療 – 降低未來風險

  1. 審慎管理數位足跡:

    • 定期用自己名字搜尋,及早發現問題。

    • 審視社群媒體隱私設定,避免公開過多個人細節。

    • 謹慎選擇在公開論壇、評論區的發言內容與身份。

  2. 建立正向的線上形象:

    • 維護專業的LinkedIn檔案。

    • 若有個人部落格或專業網站,發布優質內容。

    • 參與正面的線上社群或活動。

  3. 考慮聲譽管理服務: 專業公司可協助壓制負面搜尋結果,但需注意成本與效果評估。

第七部分:常見問題解答 (FAQ)

  • Q:提交請求後多久會生效?
    A:若核准,移除通常在幾天內生效,但全球索引完全更新可能需要數週。持續監控。

  • Q:Google移除後,內容還會回來嗎?
    A:Google移除的是「索引」。如果原始網頁依然存在,且Google日後又爬取到它,理論上可能再出現。若發生,需再次提交移除請求(可能需說明是重複出現)。最根本是移除源頭網頁。

  • Q:找不到網站管理員怎麼辦?
    A:盡力尋找(查Whois、網站版權資訊、聯絡頁面)。若確實找不到,在請求書中明確說明您已嘗試過哪些方法但仍無法聯繫,並強調移除的急迫性與法律依據。

  • Q:匿名或假名發布的誹謗內容能移除嗎?
    A:困難度更高,但非不可能。重點仍在證明內容不實與損害性。可嘗試請Google提供發布者資訊(通常需法律程序),或加強證明內容與您的關聯性(如內容中雖用假名但描述細節足以識別是您)。

  • Q:費用大概多少?
    A:向Google提交請求本身免費。主要成本在蒐證(公證費、律師諮詢費、可能需要的鑑定費)與後續可能的訴訟費用。公證費通常數千元台幣起跳。

結論:

對抗網路上的不實指控是一場艱難的戰役,但絕非毫無勝算。掌握正確的法律知識、運用系統化的證據搜集與固化技巧,並以專業、堅定的態度透過Google的正式管道提出移除請求,是捍衛自身名譽與權益的核心策略。記住:

  1. 證據是王: 投資時間與適當資源在搜集強力、合法、具說服力的證據上。

  2. 精準鎖定: 明確界定侵權內容與最適用的法律依據。

  3. 專業呈現: 清晰、有條理地組織證據與撰寫請求書。

  4. 耐心與堅持: 過程可能漫長,面對拒絕要分析原因並補強再戰。必要時尋求法律專業協助。

  5. 源頭處理: 同時盡力聯繫網站管理員移除源頭內容,並考慮法律行動追究發布者責任。

您的名譽與數位身份值得被保護。運用本指南的知識與技巧,積極採取行動,奪回您應有的網路話語權與平靜生活。網路世界不該是謠言與傷害的溫床,而您的行動正是維護其健康環境的重要一步。

附錄:實用資源連結 (請自行替換為最新官方連結)

  • Google 移除內容工具: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removals

  • Google 著作權移除表單 (DMCA):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dmca-notice?hl=zh-Hant

  • Google 移除非自願性露骨內容: https://support.google.com/websearch/answer/6302812?hl=zh-Hant

  • Google 法律移除請求 (含被遺忘權 – 注意適用區域): https://www.google.com/webmasters/tools/legal-removal-request?hl=zh-Hant

  • 台灣 個人資料保護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1

  • 香港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私隱專員公署): https://www.pcpd.org.hk/tc_chi/data_privacy_law/ordinance_at_a_Glance/ordinance.html

  • Wayback Machine (網頁存檔): https://archive.org/web/

  • (台灣) 公證人查詢 (司法院): 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392-27370-6d70e-1.html

  • (香港) 公證人資訊: 可參考香港律師會相關資訊。


請注意: 本指南提供一般性資訊,不構成法律建議。每個案件情況獨特,涉及重大權益時,務必諮詢熟悉當地網路法、誹謗法及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專業律師,獲取針對您個案的法律意見與策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