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Threads內容可被刪除?檢舉資格標準大解析
在當今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Meta旗下的Threads應用程式以其與Instagram無縫連結的特性,迅速吸引了數以億計的用戶。它作為一個以文字為核心的公共對話空間,營造出一個相對友善且具創意的環境,實屬不易。然而,要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社群的健康運作,背後倚賴的是一套複雜且不斷演進的「社群守則」與內容審核機制。無論您是一位單純分享生活的日常用戶、一個苦心經營品牌的內容創作者,還是一位關心網路治理的研究者,徹底理解「哪些內容在Threads上會被刪除」以及「檢舉的資格標準與流程為何」,不僅是保護自身帳號安全的必修課,更是積極參與並共同塑造優質網路文化的公民責任。
本文將以極其詳盡的篇幅,深入剖析Threads的內容政策。我們將不再止於表面的條文列舉,而是從Meta的治理哲學出發,層層拆解各類違規內容的具體樣態、背後的原因、審核的挑戰,並完整說明檢舉機制的運作與用戶的權利。這是一份旨在成為Threads用戶終極指南的深度分析。
第一部分:基石框架——理解Meta的社群守則與Threads的執行脈絡
在探討具體哪些內容會被刪除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宏觀的認知:Threads並非一個獨立於Meta生態系的孤島。其內容管治絕大部分繼承自母公司Meta為旗下所有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所訂定的《社群守則》。這些準則的制定,是Meta在多方壓力下的產物,包括但不限於:各國法律要求、社會輿論壓力、廣告商期望、學術研究,以及對用戶安全與體驗的內部評估。
1.1 社群守則的核心精神
Meta宣稱其社群守則基於兩大核心價值:
聲音與安全: 目標是賦予人們表達自我的權利,並將傷害的風險降至最低。這是一個永恆的權衡:過度審查將扼殺言論自由,但放任不管則可能導致騷擾、仇恨與虛假資訊蔓延。
公平與尊嚴: 所有用戶都應在一個免於遭受欺凌、騷擾與歧視的環境中進行互動。
這些原則聽起來簡單,但在全球超過30億用戶、數百種文化與法律背景的複雜情境下,執行起來充滿了挑戰。因此,守則的條文試圖在「普遍性」與「情境敏感性」之間取得平衡。
1.2 Threads的獨特性與執法重點
雖然共享同一套守則,但不同平台的產品特性會影響執法的優先級與頻率。Threads作為一個以「文字對話」為主的公開平台,其內容審核可能會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公共對話的毒性: 由於貼文預設為公開,且易於被搜尋和轉發,不實資訊、仇恨言論、煽動暴力等內容的傳播速度與影響範圍可能更快更廣。
文字性的騷擾與網路霸凌: 相較於以圖片為主的Instagram,Threads更可能出現透過長篇大論、重複回覆、惡意標註等方式進行的騷擾行為。
垃圾訊息的演化: 利用回覆串進行商業詐騙、引流至惡意網站或散布自動化訊息的行為,在Threads這樣的線性對話中更容易滋生。
理解這個背景,有助於我們明白為何某些條款在Threads上會被更嚴格地執行。
第二部分:深度解構——哪些類型的Threads內容會被刪除?(違規內容全列表分析)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最核心的部分,逐一詳細解析《社群守則》中明確禁止,並將導致內容被刪除(嚴重者甚至導致帳號被停用)的行為與內容類型。每一類我們都將探討其定義、具體範例、灰色地帶以及Meta背後的考量。
2.1 暴力與煽動行為
這是所有內容政策中最嚴格、最無爭議的紅線之一。其目的是預防現實世界中的傷害。
恐怖主義與有組織仇恨行為:
內容包括: 明確代表被Meta指定的恐怖組織(如伊斯蘭國、基地組織等)的內容;讚揚、實質支持或代表這些組織發言;發布這些組織的標誌、旗幟、口號或音樂;協調支持這些組織的活動。
背後原因: 直接涉及國際法與各國國家安全法律,Meta有法律與道德義務進行最嚴格的管控。
煽動或宣揚暴力:
內容包括: 明確針對特定個人或可識別群體發出暴力威脅(如「我要去殺了XXX」、「我們應該把YYY族的人都清乾淨」);宣揚對特定族群使用暴力是正當且必要的;發布具有暴力意涵的隱喻或符號,並在上下文中有號召行動的意圖。
灰色地帶: 言論自由與暴力煽動的界線。例如,「我希望有人教訓一下那個政客」可能被視為願望陳述,而「我們明天帶著武器去那個政客家門口集合」則明確構成煽動。Meta的AI與審核員會根據上下文、發言者身份、當地社會政治局勢等因素綜合判斷。
危險個人與組織:
除了恐怖組織,Meta也禁止代表、讚揚或支持其他被認定為「危險」的個人與組織,包括仇恨組織、犯罪集團等。這包括發布其宣傳材料、為其招募成員等。
2.2 仇恨言論
這是內容審核中最複雜、最具爭議的領域之一。Meta對仇恨言論的定義是:基於所謂的「受保護特徵」,對個人或群體進行直接攻擊。
受保護特徵的定義: 包括種族、族裔、國籍、宗教信仰、種姓、性傾向、性別、性別認同、嚴重疾病、殘障、移民身份等。
攻擊形式包括:
暴力性去人性化言論: 將某一群體比作昆蟲、細菌、禽獸,暗示他們應該被消滅或不需要被當人看待。
貶低性言論: 使用明確的貶義詞、蔑稱來形容某一群體,意圖詆毀其人格尊嚴。
刻板印象與詆毀: 宣稱某一群體本質上具有某些負面特質(如犯罪傾向、愚蠢、不道德),並以此來攻擊整個群體。
號召排斥或隔離: 公開主張某一群體不應享有平等的權利,應被隔離或驅逐出社會。
具體範例:
「所有【某國籍】的人都是小偷和騙子。」(基於國籍的攻擊)
「【某宗教】的信徒都是潛在的恐怖分子,我們應該禁止他們進入我們的國家。」(基於宗教的暴力性貶低)
使用針對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侮辱性詞彙來攻擊個人。
重要區別: 批評一個宗教的教義、一個政黨的政策或一個意識形態,原則上不屬於仇恨言論,除非其批評方式轉為對「信仰該宗教的所有個人」進行人身攻擊。這條界線非常微妙,也是許多爭議的來源。
2.3 騷擾與霸凌
此類行為旨在針對特定個人進行恐嚇、羞辱或騷擾。在Threads這種互動性強的平台上尤其常見。
針對個人的反复攻擊: 持續不斷地對某人發送帶有侮辱、貶低內容的回覆或提及,即使單一訊息可能看起來不嚴重,但整體模式構成騷擾。
不受歡迎的性關注: 發送涉及性的圖片、文字、訊息,或在對方明確表示不感興趣後仍持續追求。
詆毀與暴露:
人肉搜索: 未經同意,公開他人的私人識別資訊,如住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銀行帳戶等,意圖使對方遭受現實騷擾或傷害。
性隱私素材: 分享或威脅分享他人的私密照片或影片(俗稱「復仇式色情」)。Meta對此有極嚴格的零容忍政策,並有專門的舉報管道。
心理健康相關的貶低: 針對他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抑鬱症、焦慮症)進行嘲笑,或鼓勵其自殘、自殺。
虛假陳述: 編造並傳播關於特定個人的虛假事實,意圖損害其名譽。
2.4 成人裸露與性行為
Meta的政策旨在區分允許的與不允許的性內容,目標是保護用戶(尤其是未成年人)免於在非自願情況下接觸到成人內容。
禁止的內容:
描繪性交、生殖器或肛門特寫的影像,無論是照片或影片。
描繪自慰的內容。
以性刺激為目的的乳房或臀部特寫影像。
允許的例外:
母乳餵養、生育過程與健康相關的裸露: 這些被視為非性化的自然行為。
抗議活動中的裸露: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裸露被用作政治或社會抗議的一部分,可能被允許。
藝術與教育性質的裸露: 例如古典雕塑、名畫、性教育內容。然而,這是一個極大的灰色地帶,審核時常引發爭議。
性邀約: 在公共貼文或回覆中,以金錢或其他利益交換性服務的內容將被移除。
2.5 不實資訊
這是近年來社交媒體平台面臨的最大挑戰。Meta對不實資訊的處理是分層級的,並非所有「錯誤」資訊都會被刪除。
會導致「刪除」的最高級別:
可能導致立即人身傷害的虛假資訊: 例如,在自然災害期間發布關於救援路線的虛假訊息;宣稱某種食物或療法可以治癒新冠肺炎,並鼓勵人們放棄正規治療。
關於投票程序的虛假資訊: 旨在干擾選舉的公正性,例如發布錯誤的投票日期、地點,或聲稱可以透過手機簡訊投票。
經過官方揭穿的新冠肺炎疫苗虛假資訊: 例如,宣稱疫苗內含有微晶片或會改變人類DNA。
其他層級的處理方式(可能不是刪除,而是「限流」或附加警告標籤):
關於政治、社會議題的未經證實或誤導性言論。
陰謀論。
被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評定為「虛假」或「部分虛假」的內容。
關鍵在於: Meta傾向於對大多數不實資訊採取「降低傳播」而非「完全刪除」的策略,以避免被指控進行言論審查。
2.6 垃圾訊息與虛假互動
此類行為旨在以不真誠的方式獲取關注、流量或經濟利益,破壞平台的真實性。
垃圾訊息:
大量發布重複、無意義的內容或評論。
使用機器人或自動化程式創建帳號、發送訊息或點讚。
以欺騙方式引誘用戶點擊外部連結(釣魚網站)、或下載惡意軟體。
虛假互動:
購買追蹤者、點讚或回覆。
參與「互讚群組」,以協調一致的方式大量交換互動,人為地提升貼文能見度。
冒充他人: 創建假帳號來冒充真實存在的個人、品牌或組織,意圖誤導公眾。
2.7 智慧財產權侵權
這主要涉及版權與商標權。
版權侵權: 未經授權發布他人擁有版權的內容,如全文轉載新聞文章、發布完整的電影或音樂MV、使用未經許可的圖片等。版權持有人可以透過Meta的版權管理工具進行檢舉,一旦核實,侵權內容將被移除。
商標權侵權: 未經許可在商業活動中使用他人的註冊商標,導致消費者混淆。例如,使用一個與知名品牌極其相似的帳號名稱來販售假貨。
2.8 自殺、自殘與飲食失調
Meta對此類內容極度敏感,因其直接關係到用戶的生命安全。
禁止的內容:
圖文並茂地描述或鼓勵自殺、自殘行為。
發布自殺方法或自殺計畫。
頌揚或美化自殺、自殘行為。
發布提倡或美化厭食症、暴食症等極端飲食失調行為的內容。
允許的內容:
分享關於心理健康、自殺預防的個人經歷,以尋求支持或提高意識。
提供心理健康資源的資訊。
平台的應對: 當系統或用戶檢舉發現此類內容時,Meta除了刪除違規內容外,通常還會向發布者或相關瀏覽者主動提供心理健康支援資源的連結與聯繫方式。
2.9 其他違規行為
兒童安全與剝削: 任何對兒童的性剝削內容(如兒童色情製品)是絕對的紅線,不僅會被刪除,Meta還依法有義務通報執法機構。此外,未經同意分享未成年人的私人資訊、對未成年人進行不當騷擾也在禁止之列。
非法商品與服務: 在平台上協調或促進毒品、槍支(在某些司法管轄區)的銷售。
詐騙與欺騙: 設立假帳號進行感情詐騙(殺豬盤)、投資詐騙等。
第三部分:檢舉的實戰指南——流程、資格與後續
了解哪些內容違規後,如何有效地行使檢舉權就顯得至關重要。
3.1 誰有資格檢舉?
原則上,任何Threads的用戶都有資格檢舉他們認為違反《社群守則》的內容。您不需要是內容的直接受害者。即使是旁觀者,看到騷擾、仇恨言論或暴力內容,也應該挺身而出進行檢舉,這是一種維護社群健康的公民行為。
3.2 檢舉的具體流程(以Threads App為例)
發現違規內容: 在動態消息或搜尋結果中看到一則貼文、回覆或帳號有違規嫌疑。
啟動檢舉功能:
對於貼文/回覆:點擊貼文右上角的「•••」圖示。
對於帳號:進入該用戶的個人檔案,點擊右上角的「•••」圖示。
選擇檢舉選項: 在彈出的選單中,選擇「檢舉」。
選擇檢舉原因: 這是關鍵步驟。系統會提供一個列表,其中類別與我們上述分析的違規類型高度吻合,例如:
「這是垃圾訊息」
「 nudity或性行為」
「仇恨言論」
「騷擾或霸凌」
「自殺、自殘或飲食失調」
「不實資訊」
「恐怖主義」
「其他」
提供更多細節(可選但強烈建議): 選擇大類後,系統通常會引導您選擇更精細的子類別。例如,選擇「騷擾」後,可能會問「是針對您個人還是他人?」、「是針對種族、宗教還是其他特徵?」。請務必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精準的項目,這將極大幫助審核團隊做出正確判斷。
提交檢舉: 完成選擇後,提交檢舉。您通常會收到一個確認訊息,並可能被告知可以追蹤檢舉狀態的途徑。
3.3 檢舉後的內部流程
您的檢舉並不會直接導致內容被刪除,而是進入了一個複雜的審核流水線:
AI自動化篩選: 大量檢舉會先由AI系統進行初步分析。對於一些明確的違規模式(如已知的恐怖組織標誌、特定的仇恨詞彙),AI可能會自動執行刪除。
人工審核團隊: 對於AI無法確定的複雜案例,尤其是涉及上下文、意圖判斷的內容(如諷刺、騷擾的認定),將轉交給全球各地的人工內容審核員。他們會根據《社群守則》的詳細實施細則進行判斷。
決策與執行:
確認違規: 內容將被移除。屢次違規的發布者可能會被暫時限制功能(如無法發文、無法追蹤他人)或永久停用帳號。
未違規: 內容將被保留。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內容未達刪除標準,但如果被認定為「邊界性內容」(如低程度的冒犯性言論),系統可能會對其進行「限流」,減少其在動態消息中的曝光。
3.4 如果對檢舉結果不滿意?——申訴機制
Meta的審核並非完美,錯誤在所難免。因此,他們提供了申訴渠道。
如果您是內容發布者: 當您的內容被移除時,您會收到通知,並通常附帶一個「要求審核」或「申訴」的按鈕。您可以透過此渠道要求另一位審核員重新檢視您的案例。
如果您是檢舉者: 如果您檢舉的內容經過審核後被判定為「未違規」,您有時也會收到通知,並可能有机会要求重新審核,但此功能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提供。
此外,Meta還設有獨立的「監督委員會」,會受理一些具有重大意義或爭議性的個案,其裁決對Meta具有約束力。這是平台問責機制的一個重要發展。
第四部分:灰色地帶與挑戰——內容審核的現實困境
儘管有詳盡的守則,實務上的審核充滿了不確定性。
語境的重要性: 一句「你去死吧」可能是朋友間的玩笑,也可能是嚴重的死亡威脅。審核員很難完全掌握所有對話的語境。
諷刺與幽默: 諷刺是言論中常見的修辭,但當它被截圖或脫離原始語境時,很容易被誤解為真實的惡意言論。
文化差異: 在一個文化中被接受的表述,在另一個文化中可能是嚴重的冒犯。全球統一的守則如何適應地方性知識,是一個巨大難題。
審核員的壓力與偏見: 內容審核員工作壓力巨大,每天需要處理大量令人不適的內容,這可能影響其判斷力。同時,個人的文化背景與潛意識偏見也可能影響決策。
技術限制: AI在識別圖像、特定詞彙上很厲害,但對於理解語意、隱喻、方言等仍然力有未逮。
第五部分:用戶的自我保護與最佳實踐
在一個龐大的社交平台上,與其完全依賴平台的保護,不如主動建立自己的防禦體系。
善用隱私設定: 您可以將帳號設為「不公開」,這樣只有您批准的追蹤者才能看到您的貼文,從源頭上減少被惡意騷擾的機會。
主動管理互動: 使用「隱藏回覆」、「過濾詞」等功能,自動隱藏包含特定關鍵字的回覆或訊息。您可以主動封鎖任何讓您感到不舒服的用戶。
發布前停看聽: 在發布涉及敏感議題、爭議性言論或可能被誤解的玩笑前,先思考一下:「我的話是否可能被解讀為對某個群體的攻擊?」、「我是否分享了未經證實的訊息?」。
理性參與檢舉: 不要濫用檢舉功能來打擊與您意見不合的人。檢舉應基於對《社群守則》的客觀違反,而非個人好惡。精準的檢舉能提升整個審核系統的效率。
備份重要內容: 理解平台有權移除任何內容,因此對於您極度珍視的創作或對話,建議在本地設備上進行備份。
結語:共同塑造對話的未來
Threads,如同所有社交媒體平台,是一個由技術、規則與數億用戶共同構成的複雜生態系。「哪些內容會被刪除」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寫在Meta的《社群守則》裡,也體現在每一位用戶的日常行動中。當我們選擇檢舉一條仇恨言論,當我們決定在對話中保持尊重,當我們對可疑資訊進行查證後再分享,我們都在實質地參與這個公共空間的塑造。
這篇深度解析,目的不僅在於提供一份操作手冊,更在於引發一種更深層的思考:我們渴望一個什麼樣的網路社會?透過理解規則背後的邏輯、挑戰與我們的權利,我們能夠從被動的規則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社群共建者。在數位時代,這或許是我們必須共同學習與承擔的新公民素養。

